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936篇
科学研究   53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68篇
综合类   32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113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老子的《道德经》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其中蕴含的为师之道思想也熠熠生辉,对教师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一、各因其材,长善救失学生各异,教育应各因其材,长善救失。《道德经》第二章说:"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意思是,有和无相互转化,难与易互相促进,长和短相互衬托,高和低互相依存,乐音与和声互相配合,先和后互相  相似文献   
52.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的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四月天。梧桐花开的时候,没有成片的绿叶。树上结着的,满是一串串淡紫色的梧桐花,向上挺着,风姿绰约。可是,在  相似文献   
53.
五柳先生是陶渊明虚构的人物,但对他生活的描述却反映出当时陶渊明真实的生活状态。文中所记载的读书、饮酒等琐屑之事,看似写实,却暗含作者道家与儒家两种思想的融会与冲突。此传记虚中有实,虚实相生,秉承了中国文化中“不求其形,但求其神”的传统,因此,要探求中国传记文学的思想内涵及创作规律,当在其特定的文化语境中来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54.
留白,也叫布白,原指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画家创作时在墨色五分的画面中留下一方空白,计白当黑,任人遐思,以此达到虚实相映、形神兼备、“无形胜有形”的奇效。这种方法沿用到语文课堂中,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特意设下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去补充。事实上,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在进行热热闹闹的讨论、表演、活动的同时也需要腾出时间“留白”,需要让学生有充裕的读书时间和独立自主的思考、想象空间。“计白守黑”、“虚实相生”,才能使语文课堂更有趣、更有效,也更有韵味。  相似文献   
55.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的"虚拟"学习环境已经被人们熟悉并部分取代基于课堂的"现实"学习环境。虚拟和现实的学习环境各有利弊,前者有利于学习者使用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开展跨地域的协作学习、拓宽知识视野,后者有利于学习者的临场体验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在分析相关文献和现有学习环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虚实融合学习环境"的内涵与特征,对虚拟、现实以及虚实融合的学习环境进行比较,并就若干典型的虚实融合学习环境及其教学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其中包括:校园环境信息观测与研究性学习、GLOBE全球性学习与观察、虚实融合的机器人教育、数字化探究实验室。  相似文献   
56.
文章认为《易》理与医理相通:《易》“医”同原,彼此一理。从《周易》古经与《黄帝内经》的思想内(?)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中医治病机理与《周易》古经原理的密切关系。本文通过《周易》与《内经》的成书年代考证了二者的思想渊源,并比较分析了二者观物取象、辨证施治、阴阳虚实、五行制化的理论:论述了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形体与精神的统一的辨证思维。  相似文献   
57.
正诗歌教学要求教师对文本有深入而独到的见解,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去调动学生的感官,感受、理解诗歌,使他们真正有所感悟,有所思考,从而享受到审美乐趣。因此,诗歌教学的课堂,重要的是诗意的回归,提高诗歌教学的关键是落实诗词教学"三字诀"。一、练好"读"字诀,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韵味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都说明了读的重要性。但很多教师注重诗歌的讲解,而忽略了诗歌的课堂朗读,学生也  相似文献   
58.
徐玲 《学语文》2006,(4):32-32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见卷首)是一篇脍炙人口、令人咀嚼不尽的美文,一首意韵深厚、余音绕梁的田园诗,一幅意境悠远、神形兼备的山水画。其虚实结合、亦真亦幻的艺术境界:淡然归隐而又热爱生活、关怀民生的儒道互补的思想情怀。使它不仅成为魅力无穷的艺术华章,也是充满诗意的哲理精品,千百年来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所喜爱。  相似文献   
59.
虚实相生的过程来看,艺术形象的意蕴可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缘实而成的感通、感受和感应,一是因虚而生的妙悟。虚实相生艺术效果的获得,必然要以媒介运用和意象呈现相匹配为前提,即媒介运用和意象呈现的相互顺应对艺术形象的呈现和艺术意蕴的生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由于语言媒介具有直接的精神性,可以在人的语言解读活动中直接诉诸人的大脑,非语言媒介则没有直接的精神性,只能通过直接诉诸人的感觉器官来诉诸人的大脑,因此语言呈现意象的深广度和灵活性是其他任何一种媒介都望尘莫及的,所以语言在促发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生成和扩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功能。  相似文献   
60.
南唐后主李煜的寥寥四十几首绝唱,或如春花媚景,或如杜鹃啼血,在情感的表达上极具张力。词人通过虚实相生手法的灵活运用。对比反衬的巧妙使用以及情感符号的精心选择,大大拓展了词的抒情空间,开拓出一个一往情深、高奇无比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