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0篇
科学研究   20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1.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数学建模的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学建模是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活动。在社会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多媒体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以多媒体网络环境为依托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将具有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实验环境的虚拟性、交互方式的非限性和展示媒介的多样性等优势。  相似文献   
112.
网络银行是指那些通过电子通道,提供零售小额产品与服务的银行。这些产品服务包括:存贷、账户管理、金融顾问、电子账务支付,以及其他一些诸如电子货币等电子支付的产品与服务。电子商务的发展,为银行提供了新的服务领域和方式,这为即将纳入世界金融体系的中国银行业,特别是新兴的中小银行带来新的机遇。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上银行是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13.
电脑与美学     
电脑与美学的嫁接,使电脑在美学的研究与应用方面有了新的用武之地。今天的计算机互联网将成为全世界艺术家展示作品的全球最大的美术馆,同时也是直接把艺术作品传播给人们的最佳工具。  相似文献   
114.
论网络社区的社会角色与行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网络社区的社会角色的虚拟性实际是隐藏原有的社会系统。虚拟牧场 生是解释网络行为的基础,其根本意义在于网络中构建新的意义系统。同网络外的社区相比,网络社区不仅仅是自我表现与行动的结果,还为社会学的两难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15.
本文首先概述弗里德曼的经济学和方法论观点,然后通过细致的逻辑分析,证明弗里德曼关于“结论的正确性不依赖于前提或假设的真实性”的论点的合理性,最后对弗里德曼的批判者提出的诘难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116.
人通过实践活动改变生活环境,环境也改变着人。在不同的空间环境中,由于人的实践方式、交往关系不同,人的本质内涵和本质特性也不一样。当今人类生活在物理空间、过渡空间和虚拟空间三元共生的空间环境之中,人的本质兼具有社会性、创造性和虚拟性三重特性。人永远处在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之中,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才能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才真正拥有了自由自觉的本性。  相似文献   
117.
王静 《视听》2016,(11):6-8
伴随着影像生产的历史,故事片与非故事片的边界问题始终是电影理论家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艺术的自由创造性与作品的社会指向性两个核心价值闪烁其间。在语言学转向和文化研究的影响之下,其理论路径从本体论层面的虚构立场逐渐转移到了哲学层面的真实性逻辑。本文从影像的修辞性出发,探讨了影像艺术对类型区分的功能需求,继而提出区分的界线在于创作的艺术主张和传播语境;以故事片《饮食男女》与非故事片《家常》为例,本文在对比分析中阐释了从"修辞性"虚构到"真实性"所指的影像哲学发展与其在现实创作中和对于接受鉴赏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8.
和谐社会有着丰富的内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去审视。从虚拟的视角来看,注重人的虚拟性,保持人的虚拟性与现实性的和谐发展;关注虚拟社会、人的虚拟生存,促成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互动共存、协调发展,应被视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9.
孔令鹏  王明伟 《青年记者》2007,(22):118-119
互联网作为迅速崛起的"第四媒介",具有多中心、虚拟性、开放性和自治性等技术特征,这些技术特性瓦解了传统社会习俗的约束。不过,无约束的言论自由产生了新问题,一些人  相似文献   
120.
网络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它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新的困惑,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网络环境下寻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十分紧迫而艰巨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