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3篇
教育   1992篇
科学研究   147篇
各国文化   14篇
体育   53篇
综合类   94篇
文化理论   23篇
信息传播   326篇
  2024年   117篇
  2023年   352篇
  2022年   255篇
  2021年   147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50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143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113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韩愈诗歌在选材上扩大了搜求领域,以“不诗为诗”;在表现手法上融入了散文的清新笔调,并以充沛之才气、不世出之笔力为之,使其诗为“唐诗之一大变”(叶燮《原诗》),表现出“以文为诗”的创作倾向,具体表现有:以赋为诗,以议论为诗,选材奇杰,用韵独特,诗文互释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992.
高职教育的科学研究职能定位模糊、原动力缺乏、制度机制缺失、保障措施不到位等问题,愈来愈成为制约高水平职业院校发展的瓶颈,打造赋能型"园丁式"[1]教科研领导体系已成为高职双高建设亟待破解难题.文章围绕职教科研短板之症结,着重从突破"深井"架构、创新赋能模式、培育"园丁式"领导三个方面来阐述破局之法,为教科研深度融合,成...  相似文献   
993.
在“风、赋、比、兴、雅、颂”六义中,“风”、“雅”、“颂”原典已有,无须注明。毛公之传,独举兴体,不及比、赋,其根本原因乃在“比显”而“赋同”——比辞太明显,而赋辞为三百篇所通用。不难看出,“风通而赋同”五字虽然简短,但所包涵的思想蕴涵却是非常丰富的。  相似文献   
994.
本证明了一致凸Banach空间中非扩张映象的Ishikiawa迭代的一类收敛定理。  相似文献   
995.
谢灵运的诗歌之所以未成为完美独立的山水诗 ,其有关的制约因素如下 :在一首诗中出现前后诗与非诗及诗性弱化的对立 ,以及诗中大量存在着赋化现象等等  相似文献   
996.
柴雪英 《沧州师专学报》2006,22(3):29-29,32
董仲舒的《士不遇赋》,是汉代政治抒情小赋的代表作之一。《士不遇赋》深切抒发了董仲舒个人怀才不遇的悲凉心绪,也典型地体现了一代士人在大一统的专制政治下普遍的不遇境况。从这篇赋中,可以体会到董仲舒“儒者之宗”的人格与志趣。  相似文献   
997.
在现存赋史中拟宋玉《风赋》的作品主要出现在南朝与清代。南齐谢朓、沈约、王融都曾作《拟风赋》,与汉晋赋家写风多带经学或玄学之气不同,南齐谢朓等的《拟风赋》不仅表现出文学沙龙氛围下赋体作品的一些新特点,而且表现出向宋玉二元化赋风传统回归的倾向;清代赵新、秦毓麒、袁宝璜、沈湛钧、包祖同等的《拟宋玉风赋》则以宋玉《风赋》为标的或导源,在回归宋玉赋风传统的同时,或正面表现以风为谏的主题,或出于雅兴而侔色揣称,或表现赋家化典为赋的创作才能。一些拟风赋名为拟宋玉,实有拟汉魏六朝赋之迹;受律赋创作风气的影响,清代拟风赋有以律拟古等新特点。  相似文献   
998.
贾谊《吊屈原赋》首用骚体哀悼屈原,其创作模式影响了两汉作家的文学创作;他从自我的政治遭遇出发,与屈原达到了精神上的高度共鸣;他首吊屈原,对屈原及其作品作了历时性的文学阐释,开创了后世作家"吊屈"创作主题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999.
正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生态农业、城市化进程、环保住宅、网络工程、绿色食品……生活中的新鲜事物环绕在我们身边,层出不穷,目不暇接。面对新鲜事物,未必每一个人都能为之感动,熟视无睹的遗憾是经常发生的。不是我们没有看到、听到、嗅到或感觉到,而是司空见惯所造成的思维惰性在作怪。观察景物也是这样,有的人能从不为人所注意的细微处看出新鲜东西来,而有的人走马观花,玩了一圈就是什么印象也没有。一样是去爬黄山,小兰除了看见起伏的山峦、山上  相似文献   
1000.
教学<荷塘月色>时,我出乎意料地发现学生对<采莲赋>和<西洲曲>很感兴趣.我想只要学生喜欢,不妨把它作为交流的一个兴奋点,通过这两首诗去打开作者尘封的情感,让学生更完整地理解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从而更好地把握全篇.于是,我在课堂上增设了这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