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0篇
教育   60篇
科学研究   3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本文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对本课的教学,我希望实现以下目标:  相似文献   
22.
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第18课<绿色蝈蝈>一文中的"绿色蝈蝈",我们始终搞不清到底是何物,也很难向学生说明白.  相似文献   
23.
杨明泉 《陕西教育》2007,(10):25-26
一、教学总体设想《绿色蝈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一单元  相似文献   
24.
教材分析《蚂蚁和蝈蝈》是苏教版第二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童话故事。它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的生活习性。告诉人们,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本文篇幅虽短,但神态描写十分生动传神。文章通过对比,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有这样一段话:“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苏教版教材无论是编排思想、编写内容还是教学目标都体现了这一基本理念。我们在教学中应…  相似文献   
25.
1936年出生的李锦韬,1955年投身教育工作.由于他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他很快就成了受学生欢迎、被同行认可的数学教学能手。尽管随着学生的届届传扬,他的声誉在天天叠加,社会影响也日日扩散,但在那以阶级斗争为纲、形而上学横行的年代,强加在父亲头上的“右派”帽子,也注定了他的“华盖运”,“未敢翻身已碰头”!要想保住“可教育好子女”的身份,他必须:时时处处“斗私批修”“划清界限”,月月年年“脱胎换骨”“弃暗投明”……1983年,他被任命为沈阳市一三四中学副校长,不久,任校长。因为他带领全校教师迅速改变学校面貌,被称为在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26.
《蚂蚁和蝈蝈》是苏教版语文国标本一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童话故事。因为这篇童话抓住了儿童的心声,通过儿童喜欢的形式,把“爱劳动”蕴涵在生活的场景中,所以学生很感兴趣。童话写的是由于蚂蚁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全文形象地描绘了蚂蚁和蝈蝈的不同表现,充满了儿童情趣。  相似文献   
27.
梁洪涛 《广西教育》2008,(20):54-55
设计思路:探究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重要思想。对于阅读,无论是教学评价还是教学策略的选择,都明确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绿色蝈蝈》作为一篇昆虫观察记亦或科学随笔,无论是编辑意图还是文本作者及其文本自身,都十分鲜明地体现出一种探究的导向和精神。这篇课文是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自读课文,教学大纲建议在七年级的教学上淡化文体,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上,笔者做了如下的设计。  相似文献   
28.
误区一:教师不指导=学生自主在教学《蚂蚁和蝈蝈》第二自然段时,有位老师让学生通过看图体会蝈蝈夏天在大树下乘凉是多么的自由自在。又告诉学生第二自然段就写了蝈蝈在大树下乘凉,生活得自由自在的情景。  相似文献   
29.
近期,我亲临课室听了语文科孙老师执教初一(2)网络实验班的一节语文课,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第四单元第18课《绿色蝈蝈》,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法布尔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这种极其普通的小动物写得活灵活现,为学生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孙老师在分析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学习情感后明确提出了知识和能力两方面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