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3篇
  免费   1篇
教育   292篇
科学研究   12篇
各国文化   13篇
体育   11篇
综合类   1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20世纪80年代以后,宗族秩序的回潮成为乡村社会的大事件,对于这一现象,学术界存在不同的看法,存在着宗族秩序的正反向两个维度之争,本文认为虽然宗法秩序相当成分的增长有悖于社会现代化,但村落宗族文化尚有其正面的因素,也有其能为现代化进程所运用的潜能,基层组织应对复兴的宗族秩序进行价值性的开掘,使其成为乡村社会的秩序转型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162.
亓程 《文教资料》2008,(19):11-13
张爱玲的长篇小说<半生缘>淋漓尽致地真实展现了一个生活在父权宗法社会中的"吃人者",在长期焦虑的折磨下最终变成"吃人者",她心灵的扭曲,人性的裂变所产生的破坏力.本文试着从女性心理及其女性焦虑的角度来分析曼璐的人性扭曲过程.  相似文献   
163.
农民人情是农民伦理观的重要内容。在传统社会里 ,农民人情对农民伦理行为 ,经济行为均起支配作用。在现代社会里 ,随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民人情也发生了变化。然而转型期的农村依然存在大量的传统因子 ,因此农民的人情在市场条件下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 ,但人情与市场经济在性质上是根本不同的 ,两者相互碰撞易产生农民的人情危机。当然农民的人情危机并不能否定农民人情对市场经济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4.
中国与西方国家所处的人文地理环境截然不同,由此生发出迥然不同的两类国家模式。在中国式家国同构的拟血缘国家中,皇权、绅权与族权都是血缘群体共有制的产物。三者的同构性在于:它们都受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祖权的制约——都必须遵守群体利益至上的祖宗成法。因此,三者的关系,绝不是西方国家建立在个体私有制上"公共权力"与"个体私有权"二元对立的分权关系,而是父家长专制集权相辅相成的三个方面。因而,中国的乡治与西方的自治是全然不同的两个概念,绅权也并非是国家的"授权"。  相似文献   
165.
回纥建立政权之前的宗法统治形式是氏族血缘组织与初期国家行政、军事组炽“三位一体”的结合,西迁回鹘在唐末五代之际建立政权以后则过渡到宗法封建制的统治形式.  相似文献   
166.
一、秦朝开始建立以皇权为核心的中枢权力体系秦朝统一全国后,建立起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三公九卿。与前代相比,它强化了官员的行政职能,使宗法关系对于朝政的影响力愈益淡薄。中央执政集团最重要的官职是“三公”,即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为“百官之首”,是朝廷首席文官,总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作为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监察百官,牵制丞相大权。太尉是负责全国军事的朝廷武官,但此职位常虚设。三公之下又有“九卿”,分工管理不同的政府部门,处理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相似文献   
167.
潘光旦是现代中国人才研究的代表性人物,在人才学史上是一座高峰,有重要的学术影响。他有明确的人才研究意识,也有持续的人才研究行动,写作了不少人才研究论著,提出了原料、培养、出路、维持四者构成的人才问题框架,形成了"选择—分布"的宏观人才理论和"遗传定程度、环境定方向"的微观人才理论,并基于"人文生物学"的视角,从民族振兴和演化竞争的角度出发,针对解决当时中国人才消竭、缺乏等问题,提出了优生、教育、甄别等对策。他运用家谱、图示、比较等实证方法对艺术人才、地方人才等对象开展了深入研究,强调了遗传在人才形成中的作用。当然,他过于强调遗传对人才的作用,也有其局限和片面性。  相似文献   
168.
本文从作品女主人公查密莉雅为追求爱情追求生活真理的故事情节入手,来探究人的自然天性对宗教文明的反抗的心理变化发展过程,深入到人们心灵中的道德问题,充分肯定人为争取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和人的价值。从自发阶段过渡到自觉阶段进而上升到开创未来的理性阶段的崇高精神和坚韧的意志;同时对封建宗法意识和旧道德的深刻批判与否定,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查密莉雅是一个系于传统道德规范与宗族“舆论”的力量,曾将自己局限于新时代所谓的“旧礼教”当中的年轻少妇,后来在爱情的感召下,她一步步地完成了其生命意识的觉醒和最后的救赎,便自己走上了新的生活道路。同时,她的自我救赎的行动深深地感染了代表着新时期新生力量的“我”,在其精神的感召下,“我”也完成了人生观、道德观的嬗变,这客观上支撑了查密莉雅出走的合理性,进而揭示了人的生存要求所渴望达到的理性阶段,表达了作者的道德理想,由此来寻求发现人的人本意识与社会道德二者间的同一律关系。  相似文献   
169.
侯圆圆 《文教资料》2007,(21):64-66
《孔雀东南飞》中的女主人公刘兰芝,历来一直被认为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本文试图从她性格方面来剖析这场婚姻悲剧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70.
西汉元帝时期由于儒学复古思潮的推动,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庙制争议。其宗庙制度的确立经过了元、成、哀、平四个时期。其间,诸多因素纠缠在一起,理论的制约,现实的需要使庙议在夹缝中进行,显示了新政权对旧制度改造磨合的艰辛,庙议的结果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