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6篇
科学研究   9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64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8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六气法,是养生技术中重要的行气术,是以炼呼为主,配合默念字音,结合脏腑,保健养生,祛除病邪的一种吐纳法。《养性延命录·服气经》与《养性延命录·明医论》中的"六气"法,言语简明,借由疗疾功效与病症之间的对应,可以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一致性,很有可能《明医论》之"六气"由《服气经》之"六气"发展而来。《养性延命录》《胎息秘要歌诀》《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嵩山太无先生气经》所言"六气法",其主要功能都在于疗病治愈。《四气摄生图》中,"六气法"与四季有着较为明确的对应关系,并将"六气"理法完全确定下来。对"六气法"进行探究,具有文献价值和养生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2.
葛洪虽以道教外丹学名世,但其内丹养生学也在道教发展史上居有承先启后的地位。惜乎过去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对葛洪道教内丹学形成的由来及其成因,对其内丹功法诸如宝精、行气、导引等内容一一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43.
本文从黄庭坚对《瘗鹤铭》的评价、对黄庭坚认为《瘗鹤铭》作者为王羲之的观点的阐释、黄庭坚书学理念与《瘗鹤铭》精神内涵的趋同性探讨、黄庭坚学习《瘗鹤铭》的时间问题、后世对黄庭坚取法《瘗鹤铭》的评价等5个方面探讨了黄庭坚与《瘗鹤铭》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4.
星期三课最多,放学以后还要学奥数。够忙了吧。可我的运气偏偏很差.要在这最忙的日子里值日.真是“惨”啊!  相似文献   
45.
汉代砖铭是汉代民间书法的遗产,先期学者对汉砖的整理与研究为还原该时期的书法面貌提供了翔实的线索与佐证。汉代砖铭在历史价值、书体传承、艺术语言表现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掘与整理情况等,在当代书法研究中具有开启与承续的书学价值。借助目前所发现的实物资料及前代的著录文献,在研究和欣赏古代文字方面,未来砖铭书法研究还应注重砖铭与其它铭刻材料的比较研究,及砖铭书法在当代书法篆刻中的借鉴与吸收。  相似文献   
46.
在演唱和学习过程中,存在一些常见的错误,了解和分析这些错误的成因,以及解决的办法,对声乐演唱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好处。首先,气息是歌唱的基础、歌唱发声的动力,是歌唱技巧中最重要的因素。声乐艺术表现的语言,歌曲的情感表达,演唱技巧的运用都建立在行气的基础上。其次,经常出现的学术语言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对声乐演唱和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文章以声乐表演中常见的误区为切入点,对其进行探讨,结合歌唱实践,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47.
他是《小兵张嘎》中的佟乐,机智勇敢;他是《家有儿女》中的刘星,调皮捣蛋;他是《建党伟业》中的邓恩铭,年龄虽小,但志向远大;他还是……而现在,他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张一山。他还在成长,他和所有学生一样,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也会为此而苦恼。2011年,参加完东方卫视"舞林大会"节目后,夺冠的他认识到,只有勤奋,  相似文献   
48.
《瘗鹤铭》为南朝著名碑刻。张大千受老师曾熙和李瑞清的影响,同时因个人性格特征与《瘗鹤铭》透露出来的笔墨意趣及思想内涵高度契合,对此碑挚爱终生。张大千正是以《瘗鹤铭》为基础,同时亦受《石门铭》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千体"书法艺术。  相似文献   
49.
50.
罗勇 《西藏科技》2014,(5):18-19,21,16
西藏吉隆沟位于中国和尼泊尔交界处,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便成为沟通中尼、藏尼之间的重要交通孔道。文章立足吐蕃时期的吉隆历史文化,通过实地调查与文献资料的结合,进一步分析这条唐蕃文明古道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