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8篇
教育   1841篇
科学研究   115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23篇
综合类   77篇
文化理论   9篇
信息传播   177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108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94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193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152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109篇
  2008年   161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首先以3,6-二羟基邻苯二甲腈和氯代正丁烷为起始反应物,在无水碳酸钾的催化作用下,经亲核取代反应,在DMF(N,N-二甲基甲酰胺)溶剂中合成了中间配体3,6-二丁氧基邻苯二腈,再以此配体和氯化亚铜为前体,采用DBU液相催化法合成了周边烷氧基取代的1,4,8,11,15,18,22,25-八丁氧基酞菁铜,经过元素分析、红外、荧光、紫外可见光谱和原子吸收表征证明,产物就是目标化合物取代基酞菁铜。  相似文献   
52.
以4-甲氧基-2-羟基苯甲醛和对氯苯甲醛为原料,采用7步反应初步合成了小分子抗肿瘤药物nutlin-3,TLC检测每一步反应,总收率40%。对中间体和目标产物的结构和纯度进行了IR和1H NMR表征。  相似文献   
53.
由于纳米微粒的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使得它们在磁、光、电、敏感等方面呈现常规材料不具备的特性,因此其在磁性材料、光学材料、电子材料以及高致密度材料的烧结、传感、催化、陶瓷增韧等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研究者颇多.本文主要从纳米材料制备与表征的方法以及纳米材料的应用方面总结了近几年来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4.
55.
56.
1991年,斯沃耶指出成功的科学表征理论必须将模型的认知功能(代用推理能力)视为建模成立的必要条件之一,并对如何展开代用推理进行解释。这一观点在建模研究中被普遍承认。近年来,直接虚构表征受到多位哲学家的批判,其中一个焦点在于它无法满足代用推理条件,存在认识论方面的缺陷。这体现在直接虚构表征无法解决与代用推理相关的载体问题和转移机制问题。文章通过区分“推理”和“表征”两个概念,解决直接虚构表征所面临的载体问题,同时主张直接虚构表征本身就拥有足够的概念内涵去解决转移机制问题。另外,文章通过介绍“推理性代用推理条件”概念,推进了对代用推理的理解,质疑模型系统存在的必要性,并批判了DEKI说明的“密匙”概念。  相似文献   
57.
黄红梅 《学苑教育》2023,(16):74-76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动作表征、图像表征和符号表征是获得数学概念的重要途径。在多元表征视角下,通过基于动作表征,引入数学概念;基于图像表征,探究数学概念;基于符号表征,促进概念抽象;基于综合表征,促进概念内化的策略,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58.
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逻辑思维的最基本单元和形式。认知理论下的“概念隐喻”和“概念表征”的多维对比分析,在实践中摸索隐喻认知下小学数学概念表征的路径,并归纳影响小学数学概念隐喻认知的因素,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让概念隐喻成为一种深入浅出、操作方便的概念表征新路径。  相似文献   
59.
以阮庆元老师“化学反应的三重表征”一课为例,阐释为思维发展的进阶化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从情景呈现、宏观辨识、微观辨析到模型建构,驱动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到符号表征,实现学生思维由操作性、直观性、发散性等低阶思维到批判性、聚合性、系统性、创新性等高阶思维的深化和内化。  相似文献   
60.
喀耳刻作为西方神话的经典意象长期在后来的文学艺术领域中反复出现。通过对该意象的嬗变进行梳理,发现其在产生之初实则具有亦正亦邪的双重特质,却在历史进程中不断被巫化和妖魔化,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大约20世纪才逐渐改善。这一意象变化的背后实则鲜明地体现了女性话语权由缺失到建构的历史进程,其形象的恶化及该种女性类型的存在实则是男性话语权取得支配地位的必然结果。同时,在当代女性主义浪潮风起云涌之际,对该意象的重述也体现了鲜明的女性意识和对男性权威的消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