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3篇
体育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王伟丽 《课外阅读》2011,(1):180-180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高中语文课本里文言文的比重也在加大。文言文教学的难度并不在文章多长、多难,而在于一些句子的翻译版本多样,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让刚上高一的学生无所适从。现以高中语文必修2中游褒禅山记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42.
游华阳洞     
徐斌 《教育文汇》2011,(5):62-62
安徽和县和含山县交界处有褒禅山,树石环抱,风景如画。山中有华阳洞,奇险幽静,怪石嶙峋。北宋元和元年(公元1054年),王安石游览此山此洞,写下著名的《游褒禅山记》。之后,华阳洞一举成名,访者多年不绝。如今,华阳洞部分开发,前洞后洞业已贯通,假日游人如织。  相似文献   
43.
褒禅山今昔     
名闻全国的褒禅山,坐落在安徽含山县城东北十五里环峰镇华阳行政村境内。宋仁宗至和元年四月,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通判王安石回乡探亲,率其弟、友四人游览了途中必经的褒禅山,因故不能尽兴,数月后仍不能释怀,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游褒禅山记》,以事喻理,促后学自勉。此文解放前后被我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选入学语文课本至今未曾删减。  相似文献   
44.
之一:【而何乎乃其且】【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  相似文献   
45.
《游褒禅山记》作为王安石的山水游记名作,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已有多年。一般来说,王安石的记叙散文不注重写景状物,而更重视借事说理;注重逻辑说服力,而对艺术感染力重视不够。《游褒禅山记》便是如此,议论精辟透彻,但是写景却只寥寥数笔,艺术性和形象性稍嫌不足。这和王安石的身份有很大的关系,虽然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文章学术名动天下,但他是以政治家自许的。作为政治家,他始终胸怀天下,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和责任感贯穿其一生,正因如此他非常强调文学的实际功用。对于这一点,在《游褒禅山记》一文中体现得尤为充分。  相似文献   
46.
中语参(1990年版)将《游褒禅山记》(以下简称《游》)一文的主题概括为“……抒发一个感想,无论治学处事都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也应该有深思慎取的态度”。(新版教学用书基本沿用此意)这一概括与文章的表面意思十分吻合,但仔细想来却有两处硬伤:(一)主题平淡庸俗,落入窠臼,文章的价值仅仅在于在游山过程中对两个理性的观念获得了一种形象的认识,这就极大地降低了文章的品位,  相似文献   
47.
什么是例子?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例子是用来帮助说明或证明某种情况或说法的事物”,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虽然例子的含义丰富多样,但就语文学科而言.经过专家千挑万选,入选教材的课文,就是教与学最好的范例,如何用好这些例子,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本人在教《游褒禅山记》一文时对如何用好例子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48.
语文教学一向以"动之以情"为特长,它主要以语言文字这一审美创造的符号形态为教学载体,故语文课往往与理性、科学性联系不紧。这使得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疏于深入探讨语言文字的最高级、最深层的哲理意蕴,而浮在表面进行语言物质媒介层面和形式构图层面的简单释读。这种非理性、非科学化的教学倾向不仅表现在"讲什么"上,也表现在"怎么讲"上。  相似文献   
49.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散文名篇,以其文质兼美的特点备受后世推崇,也是中学语文课本的传统保留篇目,但是现行的人教普通版教材的注解却引来了人们的诸多质疑,其中尤以对“庐冢”的质疑最为强烈,  相似文献   
50.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这话对于作文是颇有借鉴意义的。许多文章之所以是缺少思想、主题平庸的大路货,其症结往往在于缺少对材料的深入开掘,结果其意蕴达不到"险以远"的奇妙境界。其实,如果善于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