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3篇
体育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邢雯芝 《现代语文》2006,(11):111-111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有这样一段话:“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丈犹可识,日‘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相似文献   
72.
“记”是古代一种很重要的文体,在整个中学语文教材中古代的“记”占了很重的份量。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记”,从内容上来看:既有山水游记,又有亭台楼记,还有杂记;从时代上看,有魏晋的、唐宋的、明清的,含盖了“记”从肇始到走向成熟,直至繁荣的各个时期的代表作。但是,从所有选入中学教材的“记”来看,笔者以为《游褒禅山记》在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的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教学山水游记“章法”的极好范本。如果能教好《游褒禅山记》的章法结构,那么对于整个初、高中“记”的教学来说则具有沟通既往,开启未来的意义。  相似文献   
73.
"其"字是古代汉语中最常见的文言词汇之一,也是《高考考试大纲》规定重点考查的18个虚词之一。它使用频率高,有多种用法,学习文言文时,必须认真阅读,反复思考,前后比照,才能明确它在文中的特定含义。通过本文,我们对"其"进行例析归纳,以便大家更好地掌握"其"的用法。在通常情况下,从词性的角度来划分,古代汉语中"其"字常作代词、语气副词、连词和助词来用,是个兼类词。  相似文献   
74.
老洪二三事     
老洪不老。老洪教我们班时,虽年过五十,但身体壮健,脸色红润,声若洪钟。老洪曾经在讲台上说过一句"惊世骇俗"的话,他说:"像我这么年富力强,学校竟然只安排我带你们一个班的语文,真是浪费人才。"看来老洪很不满意学校对他的工作安排。学校确实有点不待见老洪。那些知道学校掌故的人都说,老洪上课不务正业,喜欢吹嘘,学生学不到什么……老洪第一堂课就彻底摧毁了我们长久建立起的语文学习的思维习惯。整整一堂课,老洪慷慨激昂地给我们做了番  相似文献   
75.
古代游记往往以状写山川自然美景、记游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取胜,然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却一反常态,不以写景状物记游为主,而是借一次不成功的游山探洞经历,生发议论,阐明治学之道及人生哲理。正因为王安石游山探洞未能穷究山洞奇险之景,才有这位思想家对这次游览的深刻思索,也才有了这篇与众不同的游记,我们如何品评其中的魅力呢?  相似文献   
76.
读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当读到"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时,心中颇有感触。笔者作为一名教师,在十余年的教书生涯中,也发现了一些"何可胜道也哉"的不该发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77.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七月,王安石和他的弟弟王安国、王安上等一起游览位于安徽省含山县北面的褒禅山,写了《游褒禅山记》一文。他在文中抒发了自己游山后的感受:“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这段话的表层意思是说要登山观赏到奇丽的风光一定要有志向,深层意思则是只有不畏险阻,知难而进,才能攀登知识或事业的高峰。  相似文献   
78.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们从事的教学活动就是在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拥有更多的知识,有更高的道德素养和审美能力,有健全的人格,在语文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情的熏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现代素养和创新素养等综合素质。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目前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所要培养  相似文献   
79.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拔尖创新人才。虽然因为多种客观因素,他的变法失败了,但他的许多思想至今仍光芒夺目,极为可贵。他在《游褒禅山记》这一名篇中提出了  相似文献   
80.
徐强  罗燕妮 《现代语文》2008,(10):150-150
为许多省市采用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文言文注释方面颇多欠妥之处。现略举几例,并稍作辨析,希望能为教材的再版提供补充完善之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