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3篇
体育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李海林 《现代语文》2010,(11):53-54
语文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存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求思,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才能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82.
祝宇 《现代语文》2010,(3):105-107
《游褒禅山记》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名作。表面上看,本文是一篇游记,记一次未能尽兴之游。其实,这是一篇借题发挥的议论文。本文的最大特点是记叙、议论相结合,记叙为议论的基础,议论是记叙的深化。在文中,作者先记叙了自己游山洞的经历:  相似文献   
83.
中国古代文人喜欢寄情山水,对山水带来的欢愉.对宇宙人生的感悟,奠定了中国文人高逸旷达的人生模式。千古不易的青山,恒变不居的绿水.已成为他们的精神家园,流觞曲水的兰亭,一览众山小的泰山.大江东去的赤壁.在山山水水中.文人们抒写自己的得意失意。  相似文献   
84.
金方山 《学语文》2014,(4):79-80
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作品的能力是中学教学及高考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使用白话文的现代学生来说,阅读文言作品,自然离不开注释;而对于编写教材的人来说,用规范、经济的方式在恰当的地方做出有助于理解原文的注释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相似文献   
85.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它是一种能把学生的真情实感和教师的知识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需要的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目的地引入或者创设具有一定情感体验的情景,让学生走进语文教材,让学生心理能力得到健康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情感。与语文关系最为密切的可以说就是图画了。  相似文献   
86.
作为名家经典作品的《游褒禅山记》一直都是高中语文的必修篇目,教参对本文思想内容的解读无非就是"要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但本文有两个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往往被忽略。从文体上看,本文是一篇古代游记。  相似文献   
87.
喜爱山水和旅游的我,一讲《小石潭记》《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这些课文就特别投入。我对学生说,古人是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相提并论的我国最早的游记著作,大概可追溯到西晋咸宁太康年间在汲郡出土的竹书《周王游行记》;《论语》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讲的就是孔子和学生春游的事《诗经》中也有许多出游的记载,有"泰山岩岩,鲁邦  相似文献   
88.
89.
在、《现代语文》2007年第26期上有陈国宇老师的《从创新角度解读(游褒禅山记)中的重要思想》一文。文章认为,王安石明确提出,人要能至“此险远”见“非常之观”,即取得成功,应该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志,二是有力,三是不能无物以相之,即应该有物相之。并对三方面因素作了深刻细致地分析,读后受益非浅。作为一个中学语文教师,我多次教此文,每每把“余有叹焉”一部分所阐发的作者的思想作为重点。细读原文,就可以发现,陈文对王安石关于成功因素的归纳似乎还缺少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作者反复强调的.“不随以止”“不随以怠”,即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应当是成功(欣赏“非常之观”)=志+力+恒+物。  相似文献   
90.
李芬 《学语文》2004,(9):21-22
大文学家王安石离职舒州通判后,探亲途中与朋友四人拥米把游华山后洞。入之愈深,其景愈奇。但后因一朋友提出了“再不回头出洞火把会熄灭”的问题,于是他们都出了山洞,但发现这时火把还能烧好一会儿。王安石这才后悔没有能尽情享受游山的乐趣,于是有感而作《游褒禅山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