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354篇
科学研究   15篇
各国文化   31篇
体育   35篇
综合类   21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10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91.
那年毕业的时候,他没有填报父母一直期盼的国际金融,而是选择了当时无人问津的考古学,一个被父母斥责为毫无意义与前途的专业。在大学悠然而漫长的四年里,日复一日地与一些毫无华丽与美感的  相似文献   
492.
魏晋南北朝至唐朝是中土与西域在服饰上互相影响最为深刻的时期,南朝在这段服饰变化史上更是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唐朝服饰继承并放大着南朝服饰的特点,吸收胡服样式形成新式常服,西域服饰这时期的变化较少,主要体现在向唐朝服饰的靠近。《职贡图》和《客使图》作为两个时期西域人物形象的代表画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南朝到唐朝中土与西域服饰发展变化的同步与同化趋势,也反映出中外交流下服饰发展的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493.
唐朝的西域防御体系自唐初建立以来,逐步发展,完善,在开元、天宝年间达到鼎盛。但是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为了平叛,抽调防御西域的边兵边将,使得西域防御一度空虚。后由于唐朝的国势日渐衰微,在西域的争夺中逐渐出于下风,吐蕃占据了主动,并最终将唐军赶出西域,唐朝的西域防御体系瓦解。  相似文献   
494.
依据现有的历史文献资料,对西汉时期冯奉世的一生经历进行叙述评论。冯奉世出身良家子,他多次立功于边疆,早年随军出击匈奴,元康元年(-65)经韩增推荐出使西域,平定莎车叛乱,后又于永光二年(-42)以七十岁高龄率军平息陇西叛乱。他对稳固汉朝边疆局势,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迄今仍然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相似文献   
495.
藏族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族自治州。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现行藏文是7世纪初在古梵文和西域文字的基础上形成的拼音文字。10世纪到16世纪,是藏族文化的兴盛时期。气势雄伟、卷帙浩繁的世界最长史诗《格  相似文献   
496.
7世纪中叶,唐朝灭西突厥汗国以后,在西域建立起军政合一的都护府制度进行统治。都护府制度有力地执行了唐朝的政令,完成了管理西域、保卫祖国边疆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497.
西汉经略西域的“众建其国”之策,先后主要运用在姑师和乌孙二国。通过这一政策,西汉政府成功地削弱了西域的亲匈奴势力,达到了“分而治之”、保持西汉对西域有力控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498.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为鼎盛时期,具有强大的社会向心力,周边各民族不断向中原内地内迁与朝贡,其中西域人的内迁就是一个典型。西域人的内迁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影响,胡化风尚成为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499.
南北朝前西域音乐文化研究成果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是对学界南北朝以前西域音乐文化研究成果的述要,所使用的西域概念为通常意义上的狭义概念。据现有研究成果可将唐以前西域音乐发展大致分为先秦至南北朝的形成发展期与隋唐两朝的成熟繁盛期。西域由史地原因成为多元文化的汇聚之地,但对早期西域音乐的研究因史籍等资料的匮乏而具有一定难度。对西域音乐的研究多以汉代为上限,并认为其早期主要以绿洲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为基础,于多元文化背景中逐渐发展完善。文章即对以上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并强调了其形成过程中的文化交流因素,试图以此管窥蠡测之举,钩稽早期西域音乐之大概面貌。  相似文献   
500.
《大唐西域记》里有关印度婆罗门教记载的注意,揭示了一个中土高僧眼中的当时在天竺诸国印度教盛于佛教的形势,并且显示出佛教与婆罗门教的差别也是其与印度民间风俗结合上的差别。这说明玄奘到达印度时,佛学在印度已经过了高峰期。《大唐西域记》里如实记载这些情况,是符合唐太宗经营西域宏愿之参考需要,所以不能站在纯粹的佛教立场上臧否详略。此不仅预示这二教日后在印度的彼此势力消长,还使中土的该书读者,尤其是僧人容易产生一种危机感。自唐宋以降,佛教中国化的速度遽然加快,当然有很多原因,但僧徒们惧怕佛教重蹈在诸天竺被异教所消亡的这种末世感,亦当是推动力之一。不过玄奘也看到当时婆罗门教在理论上还没有升华,无疑增强了玄奘作为一个佛教徒的兴教信心,以及在中土发展佛学理论的意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