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0篇
教育   166篇
科学研究   86篇
各国文化   12篇
体育   23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2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构成西辽河流域的主要支流共有两条,一是西拉木伦河,另一是老哈河,两河相汇处就是西辽河的干流.按照流域源头划分,老哈河应该是西辽河的南源.老哈河发源于燕山山麓的北侧,一直是古老的山戎、东胡和奚族的活动中心.辽王朝与北宋签订了“澶渊之盟”后,辽宋之间终结了无休止的征战状态.于是,辽圣宗将其统治中心从西拉木伦河的左岸南徙,并在原奚族故地老哈河畔修建了辽中京大定府,老哈河流域便成为辽朝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因此,辽中京成为有辽一代西辽河上的两大都市文明的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62.
西拉木伦河流域是西辽河的主要干流,10世纪初由契丹人在西拉木伦河流域建立起来的辽上京城成为辽王朝的统治中心。这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继北魏之后所建立的最壮观最辉煌的一座特殊都市。自金朝灭亡后,辽上京城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清康熙至嘉庆年间,由编写"大清一统志"的文人们发现并确认了辽上京城的所在位置。以往中外学术界一直认为,辽上京城的重新发现是清道光年间蒙古学者张穆所撰写的《蒙古游牧纪》一书,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其实最迟在《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中已经有明确记载。此外,契丹人所修建的辽上京城从"二元"理念出发,采用了"北朝南市"的二元体制,分为南北二城。北城即皇城,为辽朝皇帝的临政之所;南城即所谓汉城则是以容纳汉人为主体的包括契丹人之外的各族人的生产、生活、市易、井肆、居住的场所。辽上京城是西辽河流域古代都市文明的标志,对东北亚乃至内陆亚洲的文化交流与传布,商品贸易的往来等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63.
我儿子在班上学习成绩是中上游,但他出现了厌学情况,这一个月已经闹了好几次不想去上学。原因就是上次考试没达到他的目标,就自暴自弃。现在开始迷上游戏,产生厌学,应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64.
龙躍辽河     
郭兴武 《兰台世界》2012,(19):53-55
辽河流域红山原始文化自193年首次在内蒙古赤峰郊区红山附近发掘以来,尤其是1982年在辽宁阜新市查海原始遗址出土"石堆龙"后,可以把辽西地区红山原始文化上溯到8000年前,由此,考古界文史界专家热议中华民族历史远远超过5000年的文明。赵喜声先生是资深水利、地域文化专家,他潜心研读《山海经》20多年,他即将出版的《水利版.山海经》又  相似文献   
65.
西辽河流域1952年~2007年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西辽河流域在区域和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地位重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水量增加导致水资源紧缺,参考作物蒸散量可为该区作物灌溉和区域灌溉需水量提供定量依据,本文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了西辽河流域11个气象台站1952年~2007年来的月和年参考作物蒸散量,采用Kendall秩次相关法,对变化趋势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西辽河流域多年平均蒸散量介于861~1330mm之间,空间分布呈现中部高,四周低的态势,月最高气温是西辽河流域年内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的主导因素;②近55年来,西辽河流域年际蒸散量变化整体呈增加趋势,但增加不显著,季节分布情况而言,多数站点春季和夏季参考作物蒸散量呈增加趋势,秋季和冬季呈减少趋势;③夏季蒸散量的变化是西辽河流域年蒸散量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66.
胡敬  刘牛 《科学中国人》2009,(5):100-103
病毒,以地球上最微小的非细胞生物来侵犯人类健康,而“免疫”则是研究生物体对抗原物质免疫应答性及其方法的生物学效应。免疫应答是机体对抗原刺激的反应,也是对抗原物质进行识别和排除的一种生物学过程,可以说病毒与免疫是相辅相成,所以免疫学也包含着“免于疫患”之意。  相似文献   
67.
通过采用SWOT法分析岷江上游地区生态旅游业开发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从而提出适宜的生态旅游业开发对策,更好地利用旅游资源,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促进灾后重建工作中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8.
本文介绍了在数值预报的基础上,利用天气学和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黄河上游流域未来7天逐日定量降水预报的情况,通过实际业务运行,表明该预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效果较为理想,具有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9.
长江上游流域径流变化与分布式水文模拟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夏军  王渺林 《资源科学》2008,30(7):962-967
研究长江洪水和水资源问题,对于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本文以长江上游流域16个主要控制站径流观测数据为基础,对长江上游流域径流变化及其影响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金沙江流域径流微弱增加外,其他流域径流都有一定程度的减少趋势,其中岷江流域高场、横江流域横江、沱江流域李家湾、嘉陵江流域小河坝、武胜、北碚等站的径流显著减少,长江上游干流控制站寸滩站径流则微弱减少。针对流域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水资源量的变化影响,建立大尺度分布式月水量平衡模型,将模型应用于长江上游的7个区间,模拟结果表明模型精度较高。最后应用分布式月水量平衡模型定量识别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流域径流变化的贡献率,长江上游寸滩站径流减少,气候变化是主要影响因素,贡献率为71.43%;而岷江和嘉陵江流域的径流减小,人类活动贡献率大约占到一半。  相似文献   
70.
柳景峰  张勃 《资源科学》2008,30(7):1105-1114
基于ArcGIS平台的地统计Kriging插值方法,分析了黑河上中游25个气象和水文站点1956年~2000年逐月气温、降水、蒸发和径流资料,并且空间化显示了各年代间的气温、降水和蒸发的变化幅度,结果表明:本区域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及由此引起的蒸发和径流的变化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性,反映了大气环流、地形、下垫面因素和径流变化的时空耦合性。60年代~70年代开始整体升温, 70年代以来80年代和90年代气温上升最为典型,高山湿润半湿润区气温升高约为0.5℃~0.6℃,平原荒漠区升温一般高于0.5℃,同期中西部山区降水增加, 50年代~60年代之间西北部降水增加、中部小幅减少, 60年代~70年代上中游绝大部分地方的降水增加,70年代~80年代除北山迎风坡降水增加较少外,其它地方降水均增加较多,80年代~90年代降水的变率呈现出由西向东规律性递减的趋势。另外,径流形成主要受到山区降水的影响,但冬季气温的上升会将融雪期提前,增加冬季流量,影响流域的春季径流。上游降水量和径流增幅比较接近,体现出时间上的一致性和空间上的拟合性,径流和降水的变化系数分别为1.3444和1.4823。平原大面积的人工绿洲区升温幅度较低,在0.3℃~0.5℃,与局地下垫面即绿洲的小气候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