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本文着重讨论了“就”、“才”句中出现实际语境和不出现实际语境两种句法条件下“就”和“才”的语用过程。同时,本文也对“就”、“才”因估价义弱化而与副词“只”近似同义以及能愿动词对“就”、“才”的使用产生不同的约束作用等情况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笔者最后指出,“就”和“才”在其语用过程中虽表现出多种不同的句法、语义特点,但本质上却只有一个词汇意义、一种用法  相似文献   
12.
<正>相传宋朝有个凭贿赂中了解元的张安,一次读书时看到书中有"蔡中郎"三字,便破口大骂古人才疏学浅,连"郎中"都弄错了。其实"蔡中郎"指的是汉代的蔡邕,在汉灵帝时做中郎将,而"郎中"是旧时对医生的别称。有人写了一首打油诗嘲讽不懂装懂自以为是的张安:"张安成安张,少见又怪多。改行当郎中,大门挂牌招。如何作元解,归去学潜陶。"作者故意颠倒了"张安"、  相似文献   
13.
《董解元西厢记》中的第三人称代词出现频率高低悬殊.其中“他”出现频率最高,成为《董西厢》中第三人称的主要形式,主要做主语、宾语和定语.“他”主要用于单数.除了指人外,“他”还可以指人以外别的事物,还可以表虚指.但此时的“他”还没有形式上的性别的区别.“伊”和“伊家”在《董解元西厢记》中用例较少.“伊”作为第三人称代词,要比“他”早.在《董解元西厢记》中,第三人称代词仍然没有单复数的区别,要判断其表示单数还是复数,需要根据上下文才能决定.但是也出现了个别的第三人称代词后面加“(每)们”来表示复数的用法,但是在《董解元西厢记》中用例却极少.  相似文献   
14.
陕甘分闱对于陕西籍解元的地理分布并未产生太大的影响。无论是陕甘分闱前,还是陕甘分闱后,解元大都主要分布在渭河流经的关中地区。尤其是西安府,其解元人数远远多于陕北的延安府、榆林府,以及陕南的汉中府、兴安府。究其原因,在于西安作为陕西省会的文化资源优势、经济发展优势、交通便捷优势等等,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清朝陕西知名书院大多集中在以西安府为主的关中地区的教育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15.
"三甲"源自我国始于隋唐的科举考试制度。以清代科举为例,分四级:童试包括县、府、院试,考中者为生员,通称秀才;乡试是省级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是全国性考试,考中者为贡士,第一名为  相似文献   
16.
明代进士是高层次人才。进士籍贯审核制度严格,且公之于世,接受社会监督。李梦阳为明代陕西庆阳人,因父李正在开封周王府任教授,徒居开封,乡试时,他先在河南报考,后回陕西报考,举陕西解元,复中进士。详明其在河南参加乡试的经历,有助于全面了解李梦阳的履历,以及明初科举乡试考籍管理之一项特殊规定。  相似文献   
17.
<董解元西厢记>的一些语音现象正处于向<中原音韵>过渡的状态,很多语言事实与<广韵>相比较更接近<中原音韵>.可以说,<董解元西厢记>反映了当时北方地区的实际语言状况,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北方话语音提供了颇有价值的语言材料.  相似文献   
18.
1.隋炀帝大业年间开设进士科,开始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你知道进士的进是什么意思吗?2.乡试、会试和殿试是  相似文献   
19.
晚清《三字经》英译本及耶教仿本《解元三字经》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字经>乃中国蒙学要籍,版本繁多,除明清注释本、增补本及近代辑刊本,晚清西方基督新教传教士、汉学家来华时亦曾留下多种可观的西译本及中文<三字经>仿作本,既能反映当年汉学家翻译中国典籍的热忱,亦可从其所依据版本,反映当时流行的蒙学<三字经>读本.文章就香港图书馆所得见的四种英译本,及传教士麦都思(WalterHenry Medhurst,1796-1857)模仿<三字经>三言韵语而撰写基督教教义的耶教仿本,概述其翻译缘起、所据版本、翻译格式及仿本版式,而其中麦都恩仿本<解元三字经>作者伪托"欧适子",耐人寻味,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20.
导语:唐代诗人元稹曾留下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爱情佳句,还创作了以自己为原型,反映“才子负心,佳人薄命”的唐传奇《莺莺传》。短短的《莺莺传》竟成了后世文人创作的蓝本。金人董解元以《莺莺传》为蓝本,将其改写为“才子佳人,以恩报德”的《西厢记诸宫调》;元代王实甫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