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3篇
  免费   6篇
教育   2433篇
科学研究   54篇
各国文化   10篇
体育   19篇
综合类   99篇
文化理论   22篇
信息传播   11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119篇
  2014年   239篇
  2013年   152篇
  2012年   165篇
  2011年   198篇
  2010年   201篇
  2009年   171篇
  2008年   234篇
  2007年   158篇
  2006年   135篇
  2005年   109篇
  2004年   103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102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庄子》中的疑问代词"何""谁""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中疑问代词使用十分丰富."何"及"何"字结构的用法及分布;"谁""孰"在使用频率、指称义、功能组合、表达语气等方面的异同,战国时期某些方言中"谁""孰"在语法功能上存在着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32.
许多人可能都有着这样的想法:“侠”不仅身怀绝技,而且义薄云天;不仅是异人,而且还是义士。实际上,不同时期的古代小说中,“侠”观念也是不同的。明代小说中的“侠”观念既与前代有着共通之处,也有着新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33.
34.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短语,是语言材料的一个单位。成语作为语言特殊的建筑材料,在人们的口头和书面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可否认,运用成语有许多长处,但在特定的语境中,如若原封不动地将之拈来,有时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表达效果。于是,人们就想办法对所要使用的成语加以改造,以求更加准确、鲜明、生动地表情达意。这样,就产生了诸多的成语特殊用法。  相似文献   
35.
假玄立论以无为归——释道安佛学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格义,即中国早期佛教学者利用中国固有的名词、概念以诠释佛经奥义的做法。事实证明,释道安对格义之法并不反对,他所否定的只是机械比附。无论是他的佛学本体论还是他的禅数思想,可以说都是通过借鉴魏晋玄学建构起来的。在处理外来文化时,在不扭曲其本质精神的前提下,却能将它与本土文化的矛盾降到最低,这样的明智做法显然是非常值得肯定的。通过释道安佛学思想的建立,我们可以再次看出我国早期佛界学人的博大心胸和高超智慧。  相似文献   
36.
薛俊武 《科教文汇》2007,(11X):195-195
同一思想内容可以选用不同的词语或句式来表达,采用什么样的词语或何种句式效果最好,往往决定于特定的语言环境。一个合乎语法的句子,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只有在语言环境中才能表现出效果的优劣来,所以,语境既是进行言语活动的条件,也是检验修辞效果的依据。  相似文献   
37.
"义"和"利"是中国人进行道德评介的主要标准,"荣"和"耻"是对人们行为进行道德评价的一种方式,有什么样的义利观就有什么样的荣辱观.当代高职生(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生)应树立的义利观是坚持"义利并举",树立社会主义义利观;对待自己要见利思义,先义后利;对待他人要倡义导利,为义舍利;对待集体要义利统一,终生取义.  相似文献   
38.
need既可以作实义动词,又可以作情态动词,还可以作名词。下面简单谈一谈它的用法。一、作实义动词need作实义动词用时,与其它实义动词一样,有人称、时态和数的变化。谓语动词为need的肯定句,改为否定句和疑问句时,要加助动词do的相应形式,但need一般没有进行时。其用法主要有下面三种:  相似文献   
39.
周克来 《初中生》2011,(21):18-20
祈使句表示命令、请求、建议或劝告等。主语通常被省略,谓语动词用原形,句末用感叹号或句号,读降调。考查祈使句的肯定式  相似文献   
40.
孔子和韩非子分别作为儒法两家的代表,在义利内涵上的表述具有一致性,两者都肯定了义的重要作用,将利分为公利和私利两部分进行阐释。两人义利思想的不同之处:一方面,言利角度不同:孔子着重从个体角度出发,韩非子则从社会角度谈利;另一方面,义利侧重不同:孔子重义罕言利,而韩非子重利少言义。这归根结底源于儒法两家学说核心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