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67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0篇
教育   14408篇
科学研究   641篇
各国文化   32篇
体育   91篇
综合类   627篇
文化理论   65篇
信息传播   1232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225篇
  2022年   286篇
  2021年   230篇
  2020年   208篇
  2019年   257篇
  2018年   162篇
  2017年   283篇
  2016年   464篇
  2015年   744篇
  2014年   1516篇
  2013年   1104篇
  2012年   1182篇
  2011年   1346篇
  2010年   1220篇
  2009年   1238篇
  2008年   1502篇
  2007年   1165篇
  2006年   831篇
  2005年   591篇
  2004年   514篇
  2003年   524篇
  2002年   462篇
  2001年   374篇
  2000年   291篇
  1999年   108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从语言应用性阅读着手,阐述了语境线索的意义。并从八个方面(解释definition,相关信息related information,重述restatement,同义词近义词synonym,反义词线索antonym,例证example,因果线索cause and effect,修饰语线索modifier,标点符号线索punctuation)介绍了培养语境意识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982.
“之、乎、者、也”是四个常见且常用的文言虚词。若把这四个虚词连成“之乎者也”,这就组成了一个新词。但这个词的意义又绝非四个虚词词义的简单的相加,而是有了新的含义。“之乎者也”作为一个词使用,大概始于唐宋时代,白话小说,戏剧中用的较多。它的含义有多项,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着不同的意义。下面就列项加以说明。第一,由于古代的读书人,大多食而不化,读起书来摇头晃脑。所以“之平者也”就常用来形容咬文嚼字及半文半白的词语或文章,也指代迂  相似文献   
983.
现代语言研究中分别有语音平面、语义平面、语法平面、语用平面的研究,在语言教学中,特别是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注意这几个平面及其相互关系,是非常必要的。从语音平面的句调、停顿、重音,语义平面的词义、句义、同音词,语法平面的结构层次、结构关系、歧义,语用平面的语境、蕴含意义、交际目的等方面,探讨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84.
阅读理解是考查语言知识综合运用的试题,它要求考生在掌握主旨意的基础上弄清章的事实和细节及上下的逻辑性。几乎每篇章的语境都有一定的褒贬性,这种褒贬性反映了主人公的特定心理和情绪状态及作的写作意图,因此利用好章的语境褒贬性就能在把握主旨意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985.
986.
称谓是人际交往的首要环节,汉语的社交面称形式多样,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继承性、群体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987.
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内动力。在识字教学中 ,我注重遵循儿童的心理活动规律 ,创设轻松的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 ,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激起学习兴趣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教给学习方法 ,在自主学习中激发兴趣。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由此可见学会学习 ,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识字教学旨在教给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识字认知基础 ,一开始就注意教给学生 :1.掌握识字方法 :读准音、识字形、组成词、说句话。要求学生运用学法 ,课前…  相似文献   
988.
989.
公关言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本从语用的角度探讨了公关言语领会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言语成品依据原则,按照公众语言的具体规范理解话语章原则,利用言语环境原则。  相似文献   
990.
姜夔是南宋词坛中一个标志性的人物.其晋宋人物般的风度和清空骚雅之词风影响深远,得到后世词坛的广泛推崇,其意义已经跨越了单纯的南宋词坛.这其中原因固然很多,然而,如果我们进入到姜夔所处的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就会发现姜夔对道家审美意趣的接受与表现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