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0篇
教育   59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41.
科举被废除一百年以后.它却以一种扭曲的形式嫁接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中。科举中最陈腐的部分和选官的内容.被按在了高等教育体制上:而干部选拔(选官)制度.却跟科举没有了关系。[编者按]  相似文献   
42.
人才是客观存在,无处不有,关键是如何发现人才,识别人材,重用人材.古语云:“千里马常在,伯乐不常在。”“千里马”要驰骋奔腾需要伯乐的识别。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可谓是更加生动形象的展现了“千里马”被识别的过程,尤其值得注意得是在秦汉到两晋南北朝这八百多年中所一直延续使用的察举制度。  相似文献   
43.
姜少勇 《知识窗》2010,(1):46-47
清朝刚入关时.考取举人即可担任知县。到了乾隆时期.社会日渐稳定.官吏队伍健全.朝廷就提高了从政者的准入门槛.非进士不能为官。但进士毕竟凤毛麟角.赋闲家中的举人不断增多。为不致影响科举制度的稳定.清朝不得不考虑为落第举人另择出路.于是“大挑制度”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44.
我国古代较之于周期的西方,有先进、完善得多的科举考试以选才用人的制度。但在近代化过程中, 这一制度被西方借鉴并发展为适应资本主义 市场经济需要的文官制度。 与此相反,由于专制的政治体制、官本位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的小农经济等的严重局限,这一制度在我国却衰亡了。比较中西迥异的这一现象,对我们今天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45.
论初盛唐文人干谒之风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盛唐文人干谒蔚然成风,其中初盛唐重视举荐的选官制度是这种风气的直接成因;自信进取的时代精神是它的内在动力;荐贤为公的社会观念则是它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46.
曹正洪 《考试周刊》2010,(41):35-36
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重要的选官制度。主要内容是:人们通过自愿报名,参加不同级别和科目的考试,由主管机构根据各人的考试成绩,选取人才,委以不同的官职。自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建立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废除(公元598—1905年),沿行一千三百余年,几乎不曾断绝,为历代王朝选取了大量官吏。因此。了解它的发展简史。对于了解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官吏构成、社会时尚、思想和行为方式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7.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言及吏部选官标准有四条:“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证:三曰书,书法遒美;四曰制,文理优长。”前面的好理解,而最后的“制”解释为“文理优长”.似乎不通。查阅词典.不见这种解释.  相似文献   
48.
宋代前期,科举考试时间变动不一,至英宗治平三年,最终确定为三年一贡举,并为元、明、清三代所沿袭。宋代科举考试三年一周期的规律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包括考生的成本、政府的成本以及国家整体政治生活的考虑等。科举考试三年周期的形成使得天下读书人进入一种规律化的生活,同时也简化了政府对于科举考试的管理。  相似文献   
49.
伟大诗人李白的政治生涯是其潇洒人生的一个遗憾。李白于天宝元年应诏入京,不到两年的光景却被“赐金还山”,给后人留下了种种猜测和谜团。文章从李白的个人行为特征——使酒着手,将李白使酒失礼与唐代选官制度联系起来,结合李白与玄宗关系的微妙转变,对李白被逐的原因提出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50.
家谱是我国古代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魏晋南北朝家谱的繁荣与九品中正制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