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2篇
教育   76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19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薛涛 《湖北档案》2015,(2):17-19
五千年的历史底蕴赋予了后世灿烂的文化和浩瀚的典籍,相较于其他文明古国,我国的文明和历史却从未出现过间断,关于此问题不同领域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但无论从何种角度分析,我们都不能否认公文和档案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时至今日公文也在行政机关运转,职能发挥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按  相似文献   
32.
王充的《论衡》不仅记述和探究了很多自然现象,提出许多与当时大众认同的观点截然不同的见解,其中还蕴含了丰富的物理思想及崇尚求实、创新立异的科学精神.从物理学的角度出发,挖掘和剖析《论衡》所蕴含的物理思想和科学精神,选择和吸收其传统文化理念中的合理成分,与当今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形式相结合,从中得到有益启示,为今所用.  相似文献   
33.
“反义连文”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论衡》中的“反义连文”更是有着鲜明的特征,本文从其音节的多少,构成成分的位置,意义及性质等方面分别作了考察,以期进一步研究《论衡》及其反义现象,为汉语史研究出些许之力。  相似文献   
34.
针对《论衡》校注中存在的以讹传讹现象,指出从事古籍整理工作,当须覆按原书,勤于翻检,不仅可以避免因误解前人校语导致的疏误,也可以避免承袭前人之谬误,还可以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问题,从而提高古籍整理的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35.
论衡》中语气副词共85个,主要分为4种:表肯定、表推断、表疑问、表特点。其中大多数上古已出现,占77.6%,中古也产生了部分新词新义,占22.4%。  相似文献   
36.
刘清树 《考试周刊》2012,(81):162-164
东汉著名教育家王充,提倡胎教之法,重视人的天资禀赋、父母遗传、社会遭遇等成长因素,崇尚变善之教,认为人的善恶取决于后天的教育环境。王充的这些教育思想,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7.
王冠 《小学生导读》2016,(Z1):34-35
生肖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十二生肖是世界性的文化现象,不仅中国有,外国也有。从文献记载来看,黄帝时期就有十二地支了,相传以十二种动物取代十二地支和十二个月令的,是汉朝东方朔的杰作。用十二生肖来计年,也起于东汉,东汉王充所写《论衡》中有相关记载。至于为什么要选定十二种动物作标志,  相似文献   
38.
汪梅枝 《唐山学院学报》2009,22(4):44-44,45,62
从字序角度看,《论衡》中有一部分反义相成词是同词素异字序的,它们可区分为两类:一是字序AB式和字序BA式在《论衡》中同时出现的;二是与现代汉语中的AB式相比,在《论衡》中只有BA式的。它们的特点应该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39.
董方伯 《宜春学院学报》2020,(4):96-100,106
王充是东汉时期独具个性的文人,他的《论衡》一书直接引《诗》共19处,这些诗句或取自古文经,或取自今文经,或与传世文献文字有异。从王充引《诗》的情况可分析,他采取“以我为主”的写作方式,将《诗》与其他儒家经典按话题类别进行引用,从而说明问题,并且取意不拘泥于《诗》的通行解说,而采用自己的阐释方式。同时,他所引述的诗文大多来自于《大雅》《小雅》,可以看出他强烈的现实政治意图,并往往将诗文引作反驳的靶子使用,证明了他“善与人异”的性格和“疾虚妄”的特点所言非虚。  相似文献   
40.
《自纪篇》是《论衡》的最后一篇,也可以说是王充的自传。文章记叙了王充的籍贯、家世、成长经历、性格,以及写作《论衡》的原因、目的。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孤高自傲的知识分子形象,王充对世俗的反驳反映了一名知识分子的“不平而呜”,显示了为捍卫理想不懈论争、永不妥协的精神,这对我们理解《论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种精神贯穿全书,我们亦可更感受到书中充满愤激与抗争的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