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1876篇
科学研究   381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48篇
综合类   158篇
文化理论   22篇
信息传播   48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172篇
  2013年   143篇
  2012年   203篇
  2011年   237篇
  2010年   182篇
  2009年   182篇
  2008年   233篇
  2007年   238篇
  2006年   234篇
  2005年   194篇
  2004年   160篇
  2003年   117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环境司法作为人民法院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将环境法运用于对环境案件的处理,并在处理过程中进行法律监督的法律活动,是环境法实施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由于环境权益的特殊性,环境立法采取了公法与私法的双重保护机制,法律在赋予公民个人以环境权利的同时,也赋予了环境行政管理机关以相当广泛的权力,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环境行政机关对于公民个人环境权益的处理决定权。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一个典型案例,讨论建立专门的环境公益诉讼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52.
日前,上海镇宁路上一家名叫“乐影”的音像小店被7家国际顶级电影公司联合告上了法庭,诉讼标的总额达到人民币343万余元,创下上海此类案件的最高纪录。[第一段]  相似文献   
53.
近年来,福建泉州中院邀请人大代表协助诉讼调解的司法实践,在福建乃至全国都产生较大影响。针对这一颇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阐述了若干看法:着重从宪政角度分析人大代表协助诉讼调解的正当性与合法性,力图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剖析这一制度所蕴含的宪政价值,回应了部分学者对这一制度提出的一些质疑。充分肯定了人大代表协助诉讼调解的创新性、可行性。但在推广这一制度的同时,必须谨防它的副作用。在司法理念上,仍应坚持程序正义的大方向,必须给人大代表协助诉讼调解制度一个正确、合理的定位。  相似文献   
54.
新课程改革如同一股春风,把活泼与新鲜带入了课堂,大大地解放了学生,其进步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新课标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有些教师矫枉过正,唯学生论,放弃了自身的主导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把"不作为"奉为教学的最高准则。  相似文献   
55.
“现在我宣布,就孙建晓状告其父母强迫其上兴趣班的事进行公开审理。请原告陈述你的诉讼理由。”“法官”爷爷戴着我给他做的纸帽子,右手拿着拖鞋往桌子上一拍,“法庭现在正式公审!”  相似文献   
56.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特别是经济生活复杂性的增加,群体性纠纷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人们对共同诉讼社会功能的期待也会随之增强。作为与单一诉讼:形态相对应的特殊诉讼形态,共同诉讼制度在民事诉讼制度中具有重要地位,学界对此虽有论及,但在广度和深度上尚显不足,而且共同诉讼的复杂性导致了司法实践的困境,因而对该项制度的理论研究亟待深入。从共同诉讼制度的内涵界定和历史渊源出发,分析我国共同诉讼制度的法理价值,探析共同诉讼制度的功能意义,对我国民事共同诉讼制度基本理论的探究完善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7.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行为越来越多。环境污染诉讼是实现环境正义、维护公民环境权的重要手段。但我国目前的立法和理论尚有不少瓶颈,严重制约了环境正义的最终实现。这主要体现在原告资格过窄、证明责任分配不合理、证明标准过高等方面。  相似文献   
58.
确认不侵权诉讼是自21世纪以来在我国知识产权领域出现的一种新型诉讼。它改变了通常权利人是原告而涉嫌侵权人是被告的传统。由于现在我国还没有这方面的法律规范,实务界和理论界感到很困惑。本文在剖析了"不应单独成诉说"、"侵权之诉说"和"确认之诉说"后,认为确认不侵权诉讼具有确认之诉的性质。  相似文献   
59.
董思颖 《文化学刊》2015,(2):191-192
把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进行厘清,并把先行行为认定的范围、内容等作一个清晰的界定,并对道德义务能否作为不作为犯罪义务的来源进行讨论,对我国不作为犯罪理论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我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