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8篇
  免费   1篇
教育   736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12篇
综合类   25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2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王重阳爱读柳永词,曾说柳词"与道相谒",可见他在柳永词中找到了灵感与精神寄托。本文主要从叛逆狂放的个性、旷达洒脱的心态、对女性平等的态度这三个方面来探讨柳永词对王重阳精神世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52.
笔者重点从三个方面探讨柳永悲秋词的精神品貌,试图通过这些分析揭示出柳永真正的精神风格和他内在、独特的中国古代文人风范。同时,进一步探讨柳永独具特色的森秀幽淡与空灵玄远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53.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女性是一个被男权文化挤压、遮蔽的弱势群体。历代文人对处于弱势群体的女子表示同情,但这是处于优势群体的男性高高在上的怜悯与同情。白居易与柳永对于女性的态度,是建立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是平等的关爱与同情。他们的态度源于自身的经历,影响着后代文人对于女性的平等关怀。  相似文献   
54.
柳永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与读者有较为亲密交流的词人,在创作中较为重视与读者间产生的文学互动。在柳永《望海潮》中,我们可以看出柳永不仅将现实经验中的情愫与文本内容进行隐晦贴合,还将读者因素暗藏于诗词文本的创造之下,共同营造出“真实作者——真实文本——真实读者”的世界,故而《望海潮》突破了柳永之前的词话形式,探索了词话写作的新的可能,同时也体现了柳永在词话文本形式的诗词创作史上所独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55.
《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宋代著名词人柳永的作品。反差手法是文学创作的常见手法。基于反差视角,赏析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意蕴,体会词人丰富而细腻、真实而感人的内心世界,进而提高学生的鉴赏与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56.
张旭 《教学随笔》2014,(3):24-24
在我国文学长河中,有这么一位女词人让我感慨:她开辟婉约派的蹊径,以优美的诗词为我们诠释生活。她在动乱年间,仍热烈地爱着生活,优雅的诗意气质让我们倾倒。她就是一代才女——李清照。一首《一剪梅》,包含了多少她的细腻心思。“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她宕开一笔,含蓄而又初露锋芒的句子,体现了她心中对丈夫的深深思念与炙热情感。  相似文献   
57.
观烟花     
正"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读着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这首【青玉案】,我的心仿佛又回到了一年前那个灯火通明的夜晚,我仿佛又站在了电厂的那棵树下看烟花……那天晚上,我和爸爸骑车来到了热闹非凡的电厂。虽然还没开始放烟花,可这里早已人山人海,大家翘首东望,等着,盼着……  相似文献   
58.
正蟋蟀的生活习性,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随着寒冷逼近,蟋蟀这个朋友一步步从田野蹦到农人的屋里。而当农人夜里听到蟋蟀在床下唱歌时,岁月就越深越静越冷了。夜晚,它会断断续续地弹它的无弦琴,唱岁之将暮的哀歌。一个漫长的冬天即将到来。  相似文献   
59.
王琨  宋娟 《兰台世界》2014,(1):47-48
《全宋词》的编撰涉及易代词人断限的问题,凡例中有若干相关内容,大致妥帖.但在研读《全宋词审稿笔记》过程中,发现有相关的讨论结果可作为补充,以期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60.
陈子龙是明末云间派最重要的词人。他的词师法南唐北宋,尤得秦观《淮海词》之神髓,可称有明词坛之殿军,并开启有清一代词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