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34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73篇
教育   14341篇
科学研究   922篇
各国文化   38篇
体育   82篇
综合类   616篇
文化理论   73篇
信息传播   997篇
  2024年   64篇
  2023年   220篇
  2022年   277篇
  2021年   235篇
  2020年   232篇
  2019年   201篇
  2018年   131篇
  2017年   300篇
  2016年   426篇
  2015年   760篇
  2014年   1415篇
  2013年   1071篇
  2012年   1158篇
  2011年   1366篇
  2010年   1197篇
  2009年   1175篇
  2008年   1325篇
  2007年   1049篇
  2006年   751篇
  2005年   571篇
  2004年   579篇
  2003年   558篇
  2002年   554篇
  2001年   429篇
  2000年   312篇
  1999年   199篇
  1998年   124篇
  1997年   100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0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9 毫秒
211.
现代汉语AABB式语言成分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重叠结构为形式特征的AABB式语言成分以其形象、生动的表达功能成为了语言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深入地分析就会发现这一结构式下包含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体现出的特点也各不相同,针对这种情况本从形式结构的角度出发。对AABB重叠式下对应的不同语言内容作了初步的分析与说明,并总结、比较了它们之间表现出的共性特点和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212.
阐述李煜、李清照写愁词相同点的文章很多,但本文从意象、意境及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上论述了他们写愁词的不同点,为教学中更深入讲解李煜、李清照的词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13.
《全明词》补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明词》为明词、明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但由于文献浩繁,搜访十分不易,故也有相当数量的佚词有待收罗。慈从总集、别集、笔记、地方志等各类文献中,辑录《全明词》未收之佚作41首, 并对《全明词》未及收录的作者,略考其姓氏、字号、里籍、生平事迹等。  相似文献   
214.
谭献《复堂词话》称誉蒋春霖为“倚声家杜老”,此说在近现代词史上影响极大,几成定评。就学术观点而言,“倚声家杜老”说并非空穴来风,是否成立,尚值得深入探究。然而,在阶级斗争极左思潮的影响下,蒋春霖及其《水云楼词》却受到不应有的贬低和曲解,因为他反对太平天国革命。不少学者对蒋春霖“倚声家杜老”一说或武断否定,或淡化回避,对《水云楼词》缺乏细致精微的品鉴。本文将蒋春霖、杜甫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中,在比勘他们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推证彼此文学思想、政治立场的潜在联系,进而抉发“倚声家杜老”说的合理内核。并剖析蒋春霖不能配享草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15.
王伟军  武萌 《文教资料》2006,(15):166-167
肯定与否定是语言的两个基本问题。在汉语中,肯定就是肯定、否定就是否定,不存在第三种情况;但在日语中却存在既能表示肯定又能表示否定的词,本文中我们称其为“双性判断词”。  相似文献   
216.
记得当年,溯流而上,《水经》曾注。旦发黄牛,滩声宛转,三宿牛如故。高猿啼晓,林寒涧肃,引起几多愁绪。  相似文献   
217.
根据良坝水电站隧洞中钙质泥岩的塌方情况,分析了该隧洞塌方产生的原因,并对塌方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施工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18.
论晏殊词     
在宋初词坛,晏殊为小令的创调和定格做出了贡献.晏殊词依其表现的内容,可分为以闲适与感伤为主要内容的咏怀词,以歌舞与祝寿为题材的晏乐词,以写女性生活包括游乐爱情及命运遭遇的绮艳词,以咏梅、莲、葵、菊等花为主的咏物词.晏殊词的描写手法与其内容相适应,多用移情、拟人、对比、错觉、幻觉、通感、联想、婉折以及叠词妙用,设色鲜丽等,创作风格温润清雅,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219.
语言主体认知机制的局限性决定了模糊概念的客观存在性。受所指概念模糊性的影响,原语模糊词与其译语对应体(精确词或模糊词)无法实现完全对应的转换关系。双语所指概念应用区域不能完全重舍是造成模糊词语际转换障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