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1156篇
科学研究   21篇
各国文化   16篇
体育   27篇
综合类   58篇
文化理论   14篇
信息传播   12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110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曾有人给现代学生画了一幅肖像:身穿李宁服,脚穿耐克鞋,斜跨安踏包,耳插蓝牙,兜放MP4,嘴嚼KPM(肯德基、比萨饼、麦当劳),轻哼周杰伦,目不斜视地盯着苹果四代,飞快地按着键盘……他们活在混沌、麻木里,他们没了理想,有的是乱思乱想,闲思遐想,奇思怪想。确实,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眼前、轻长远,重知识、轻做人,重理论、轻实践,重静态、轻动态,重意识形态、轻公民素质的倾向,学生较严重地存在着缺少持续发展、缺少科学发展的问题。其结  相似文献   
82.
中江藤树,日本江户时代著名思想家,日本阳明学的鼻祖。在中江藤树的思想体系当中,关于儒佛方面的思想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藤树在早年曾极力排佛,但在晚年藤树思想体系中却出现了儒佛融合的倾向。本文通过对藤树晚年书信及著作《鉴草》等的解读,考察晚年藤树的儒佛融合思想的具体表现,并探究其儒佛融合思想的成因。  相似文献   
83.
马桂启 《科教文汇》2014,(31):151-152
中国传统审美观与伦理观是统一的,审美与伦理存在着同源起点,审美伦理具有教化功能,但是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审美文化出现了伦理价值偏离。这对建设和谐社会造成了消极影响,因此构建和谐伦理观背景下的审美文化就成了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4.
蒋湘藩 《科教文汇》2014,(29):18-19
本文系统地总结了班主任的工作任务和对学生应该起到的积极教化作用,探究了21世纪优秀班主任应该具备的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优秀班主任,应该为学生的美好前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应该酿造出学生健康的精神、伟大的心灵和利人利己利社会的行为。  相似文献   
85.
作为元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许衡强调理学学者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的教化责任,把教化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其教化思想以明人伦为目的,以“厚生”为经济基础。他大力实践了自己的教化思想,对元朝统治者接受以理学思想为核心的“汉法”、使社会安定下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6.
庄子在《南华经》里写到一个故事:孔子自以为天下人都需要教化——并且相信多数人都可以被教化,他对教育盗跖充满信心,和盗跖说了一大堆道理.没想到盗跖反过来也给孔子讲了一大堆道理——或者说歪理,让孔子哑口无言,抱愧而归。因此留下来一个成语“盗亦有道”。  相似文献   
87.
明代中后期,社会风气渐趋崇尚奢靡。这种风气的嬗变首先发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地区,然后逐渐蔓延至经济落后地区。至明中叶,地处偏僻的浙西山区的淳安县亦受到这种奢靡之风的影响,淳安地区人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间信仰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官府亦因此采取了一定的应对措施,主要采用法律约束与道德教化的方式以图维持旧有的淳朴民风,但已无力扭转这种民风渐至"偷薄"的趋势了。  相似文献   
88.
89.
作为乡村口述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歇后语和民谣,源于乡村的偶发事件和闲聊,具有明显的随意性和不可预见性。因其深刻喻意的教化功能和独特的传承载体、传承模式得以在乡村代代相传.经久不衰,一定程度上维护着乡村的稳定秩序。挖掘和利用这一资源,对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乡村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0.
《十二楼》是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的短篇小说集,旨在"以风情之口述道德之意"。他继承了传统话本小说的教化传统,但李渔平生思想,既有开明之处,也有陈旧可批判之处。因而书中的教化思想既不可尽信,也不能尽数舍弃,需细细分析摘选而后再做评断。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十二楼》的教化意味,研究蕴含在其中的作者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