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17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9750篇
科学研究   182篇
各国文化   106篇
体育   177篇
综合类   386篇
文化理论   80篇
信息传播   457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22篇
  2022年   159篇
  2021年   116篇
  2020年   107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125篇
  2016年   176篇
  2015年   463篇
  2014年   1058篇
  2013年   586篇
  2012年   653篇
  2011年   916篇
  2010年   826篇
  2009年   800篇
  2008年   900篇
  2007年   677篇
  2006年   545篇
  2005年   416篇
  2004年   373篇
  2003年   425篇
  2002年   378篇
  2001年   325篇
  2000年   272篇
  1999年   126篇
  1998年   113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66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21.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相似文献   
222.
杜甫在楼阁诗中,采用虚实结合、情景相融的手法,塑造了孤高偏寒、超脱飞扬和高边清新的三种高楼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普泛关怀,对尘世苦难的精神超越。  相似文献   
223.
"理趣"诗是宋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且历来褒贬不一.应从文化背景、文化内涵、文化审视三个方面对宋代"理趣"诗进行文化阐释,通过整体观照,给予宋"理趣"诗一个客观公正的文化定位.  相似文献   
224.
谢朓咏物诗多为同咏之作,反映了当时文人汇聚的特点。而且,谢朓咏物诗结尾多归于美人失落或迟暮之感,与后世宫体诗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尽然。咏物诗与山水诗互相促进。谢朓联句诗,典型地反映了当时此类诗体的特点。一是押韵不太讲究,多沿袭柏梁台古体诗,二是合乎永明体平仄运用,三是表现了联句诗讲究对句平仄句式的一致性。另外,谢朓联句诗语言表现手法上也颇有特殊之处。  相似文献   
225.
"媚"是古代诗学批评的重要审美范畴,它既代表着诗家的美学旨趣和审美品格,也体现出文体规范转变.中国古典诗学批评中的诗"媚"论,经历了三个阶段:大致孕育和衍化于唐前,"媚"由品人论物扩展到谈文论艺,但诗评视野中,"媚"审美概念运用却不甚普遍;唐宋时期,"媚"开始较为集中地出现在诗歌批评和理论阐说中,"媚"的审美内涵和美学特征得到了较为详细的论说,被真正确立为诗学审美范畴;金元时期,"媚"得到了很好地承传,明代"媚"走向兴盛,许多诗家以"媚"对抗雅正、清远、韵淡等传统审美趣味,清代朴学大兴,理性的清人能辩证对待"媚"诗,肯定了诗史上有不少媚诗甚有美感,同时又批判了媚诗的柔弱,缺乏气骨,格调整体不高.  相似文献   
226.
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都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法德兼治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227.
屈原是我国古代最伟大最富有个性的诗人之一。他以宏富的文辞、超绝的才情、饱满的激情创作了一系列灿烂夺目的作品,《离骚》更是他人格的集中体现。《离骚》作为长篇巨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关于它的内容层次历来有各种各样的分法,我以为,可将其分为三个部分。诗的前面部分是从自己的身世、品质、修养和抱负写起,回溯了自己辅佐楚怀王所进行的改革弊政的斗争及受谗言被疏的遭遇,表明了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与“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中间部分是借女劝告、陈词重华,总结历史上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阐述了举贤授能的政治主…  相似文献   
228.
悲怨诗歌是汉末魏晋六朝诗歌的主旋律,它解构了诗人的悲怨情结,抒写了人们的生存困境。文章列举了嗟生怨、贫贱怨、仕宦怨、羁靡怨、离别怨、闺阁怨等悲怨诗况,并从时代气运、文化背景、文学风尚等角度对怨许成因进行了层层剖析。  相似文献   
229.
点灯的人     
纵观历史,文学教育在我国起步是比较早的,早在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很重视文学的教育功能,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然而迄今为止,文学教育在中学生中收到的成效却不容乐观。这与它所走过的曲折漫长的历程有一定的关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230.
王禹偁一生屡次被黜,所经之地甚多,他用独有的目光审视流寓之地的风物人情,使其贬谪诗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虽然这些诗不免带有迁客人生失意的个性化情感,但是,主观上却对当地某些景观进行了文学性再现,客观上又对这些景观实行了地域文化意义上的发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