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1篇
教育   148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常颖 《考试周刊》2013,(10):19-20
本文从诗歌的特点入手,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提出一种诗歌教学的流程:指导诵读,体悟诗境,明确主旨,辨明手法,美读涵咏,强化背诵,拓展延伸。希望借此达到新课改的三维目标,也希望这种流动美的文字在中华子孙中代代传承。  相似文献   
92.
相传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路遇雪景,脱口而出: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他一时又想不好最后一句,犯了愁,纪晓岚忙从旁接道:—匕入芦花皆不见。”有这一句,画龙点睛,就有了诗境和诗味了。  相似文献   
93.
孙志钧先生的"草原画"、"花鸟画"创作的一个突出特征是诗意境界的动人展现,静谧清旷、朦胧幽玄、简约含蓄是其主要特点.画家自我的诗心诗情以及"坚守"的品格,对于其绘画诗境的营造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4.
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学中可采用"多诵读—找诗眼—品诗情—明典故—悟诗境"的方式,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  相似文献   
95.
中国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教好古典诗词,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的责任。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四步法(即四大闯关"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拓诗境"),引进了竞赛机制,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古诗词的教学质量,很受学生的欢迎。  相似文献   
96.
初唐至盛唐,是咏妓诗发展的重要阶段。受南朝宫体诗影响,唐初咏妓诗未能挣脱绮艳遗风之束缚。其后一百多年间,咏妓诗经历了诗境由单调狭小走向丰广多元、诗情由空虚浮华走向寄托遥深的过程,从而使咏妓诗从南朝宫体艳诗中挣脱出来,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并为后世咏妓诗开拓了题材疆域,打破了情感禁锢,成为咏妓诗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97.
《在天晴了的时候》是戴望舒创作于后期的作品,也是其诗歌作品中特色鲜明的一首小诗,诗歌以真切微妙的诗情、清新明朗的诗境、轻快和谐的诗韵取胜,给人以美的享受与安静的心灵力量。  相似文献   
98.
诗词教学,就是要通过阅读引领,让学生走入作品的情境,在诗词的浸染之中获取身心的愉悦体验,从而获得语文素养,提升阅读品位。  相似文献   
99.
《人间词话》在论述诗境、妙悟、诗法三方面与《姜斋诗话》极为相似:在诗境论上,《诗话》以为有境之诗写景不似“五里雾”,诗中“情不虚情”,诗歌重在“一意”;《词话》认为写景妙在“不隔”,词人不失“赤子之心”,词以“境界”为最上。在妙悟论上,《诗话》称道诗中“神理”,读诗贵在“自得”;《词话》赞赏诗人“神悟”,读诗当重气象。在诗法论上,《诗话》指出作诗未尝“无法”,但不得拘守“一成之法”,舍筏登岸,方为“现量”;《词话》讲究“章法”,据弃浅陋之法,主张于意境上用力,止于“无迹可求”。可见观堂词论深受船山诗论影响。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