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篇
  免费   1篇
教育   198篇
科学研究   11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9篇
综合类   11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2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科学精神发轫于自然科学,对于语言学来说也是适用的,至少在当代形式句法学派看来如此。语言研究中科学精神的实质在于坚持人类语言的共性,表面纷繁复杂的殊性背后存在归一律(uniformity)。本土化是在坚持科学精神的前提下对于个体语言殊性的一种突显。在语言研究中,科学精神和本土意识可谓一体两面。文章所讨论的两个经典案例阐释了这一点。案例一涉及汉英疑问词位置差异,通过显性与隐性移位显示汉英疑问词的共性与殊性;案例二探析汉语方言系词句的异同,发现汉语南北方言系词句对不同类型空语类的接受度有同有异。总之,在对人类语言的研究中应该将外来理论与本土语言事实结合起来,避免削足适履和自说自话两种倾向。  相似文献   
112.
诵读古典诗词,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诵唱古典诗词,可以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但是选择古典诗词需要符合学生年龄,符合教学单元主题,可以和电视网络教学同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可以通过游戏、改编等将古典诗词融入在小学音乐课堂中。  相似文献   
113.
元代文人的绘画创作不求形似,注重自我胸臆的抒发,诗、画艺术之内容、审美、气韵等诸多方面实现了交融会通,从元初赵孟頫至“元末四大家”,文人画日趋成熟。明末清初,以渐江、査士标、孙逸、汪之瑞为代表的新安画派承袭了元代文人诗画的创作传统,“新安四家”对元代文人诗画的接受体现在相似的人生际遇影响下形成的淡泊名利、以诗画自娱的思想个性;注重抒情写意的绘画表现;会通诗画一体的审美追求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4.
融合传播作为一种新的大众传播形态是近年来出现的,但是作为一种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早就存在。论文从"言、象、意、融合"、"诗、画融合"两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融合传播思想,并进一步探讨了这一融合传播思想的根基是中国古代以"象"为核心的体悟式思维,最后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融合传播思想对当代融合传播所带来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15.
2010年,中国的“世博之年”。这是中国迎来的又一世界级盛事。随着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日益临近,人们心中正在期待:数千年的文化积淀邂逅21世纪的现代文明,扎根在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的浙江省,将会给上海世博会带来什么样的惊喜?  相似文献   
116.
墨语 《收藏》2014,(4):164-169
山水相依,田园为伴。这是天地间人与自然永恒和谐的生命形式,也是中国山水诗画艺术隽永的意境。  相似文献   
117.
红学家向来认为《金陵十二钗正册》首幅诗画系钗黛合写。本提出新看法,认为它专指薛宝钗,林黛玉是仙人下凡历动,当不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之内。  相似文献   
118.
苏轼是北宋中期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他诗文、书画无所不精.在绘画方面,苏轼既有丰富的创作体验,又有见解精深的绘画思想。苏轼的美学思想无论在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史还是在当代都是非常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由于他对文人画理论上的建树,使文人画很快成为了一时之风尚,以苏轼为代表,推动了文人画的形成和发展,开创了文人画的新时代,影响企及北宋及其以后的中国画坛。  相似文献   
119.
儒学、禅宗、诗歌、绘画分属思想、宗教、文学、艺术不同门类,发展至宋代,都各已独立不倚,不相统属。但由于时代之学风士习,或作家之素养专长,往往促成儒释思想的融汇,并进一步渗透进诗画创作的观念意蕴与美学取向。这其中,文人画可做鲜明之代表,而墨竹图又为其中之典范。士人爱竹成为风尚,遂生发画竹、咏竹、题颂墨竹的文化活动,是宋人复雅崇格的艺术精神的突出表现。而这一时代之学风作用于此,故而形成了诗画创作精神与手法之间融贯会通。儒家传统诗教的兴寄、比德,与禅宗的洒脱、游戏,在墨竹诗画领域内相辅相成、并行不悖,既彰明了宋人的文化格调,又突显了宋诗的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120.
本文论述了苏轼诗画结合的外在条件、主观努力和创作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