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篇
  免费   1篇
教育   198篇
科学研究   11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9篇
综合类   11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2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61.
管窥和流观是建立在以气为本原,以阴阳为经,以五行为纬的时空一体宇宙的,是中国人观照和把握世界的两种方式。他们渗透于中国山水诗画的创作和园林建造中.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162.
身在都市,用手中画笔绘出一片桃源,便是对江湖的暂时逃避,也是解除焦虑的一种独特方式.老树以诗画相配的创作形式,借用民国符号,在自抒胸臆的同时,也为处境相似、向往桃源生活的都市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审美上的享受.文章将从民国符号的现代表达、诗画相配的创作形式、心灵驿站的潜心绘著这三个角度,探讨老树绘著本《在江湖》的美学价值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63.
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王维的诗歌在中国诗坛上独树一帜,题材多样,诗中有画,动静活泼,成为我国诗歌长河里的一个亮点。品读其诗,让人逸情逸性。  相似文献   
164.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和谐的语文课堂是启发孩子想象的乐园,学生能在多种学习方式中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前些天,参加了市“江海之光”的听课活动,虽然有些累,但内心是充盈的。五堂课各有特色,可谓各路豪杰尽显英雄本色。总体来讲,这五堂课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分有合,  相似文献   
165.
“诗画本一律”,诗与画本质上趋同性,但两者的融合过程却漫长。作为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上唯一的有明确教学制度的皇家绘画机构——“画学”,实行了以诗立题创意的创作引导,使绘画从单纯的再现性艺术向表现性转化,较好地体现了文化交融、文化“变格”的北宋独特的时代品性,推动了宋代绘画的文学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6.
诗和画属于艺术的两种不同样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里,中国古代诗歌与绘画在艺术探索的进程中,走上了相融与相通之路。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论点,认为诗画之间存在着"无形"的"相通"。文章以苏轼的《枯木竹石图》为例,结合他的诗文创作与文论,管窥中国诗画间的"无形"之似:体现在豪放之气,抒情写意,比兴手法,天工与清新等方面的创作与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67.
张云友 《阅读与鉴赏》2010,(8):64-64,71
北魏郦道元所写《水经注》,虽是一部地学巨著,更是一部散文佳作。书中写景文字,历来广为传诵。其中关于三峡的描写便是它的精华所在,每次捧读《三峡》,总似是在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是品一杯千古佳酿,令人赏心悦目,心清气爽。原文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68.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最辉煌灿烂的一部分就是中国古典艺术。中国古典艺术是以“意境”为核心,以“意象”为纽带,以艺术符号为表现形式的生命体现。中国古典艺术的代表诗歌和绘画,都不约而同地把“意境”作为最高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69.
古诗词鉴赏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更是近年中考语文卷的考点内容,考生如何在压力大、时间紧、注释少的情况下,迅速、准确地作出解答呢?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70.
《天山诗画》是黄河老师的经典作品,最近几年也在全国广为流传。和早期的扬琴独奏曲目《春到清江》、《节日的天山》、《红河的春天》等等不同,《天山诗画》并没有朗朗上口的歌唱式的旋律,三段式的乐曲,但是慢板与快板的对比十分的强烈,充分的体现了离开与回归的三段式乐曲的典型结构,而这样的回归与之前的扬琴独奏去的单纯的反复主旋律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