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1094篇
科学研究   62篇
各国文化   14篇
体育   50篇
综合类   62篇
文化理论   11篇
信息传播   127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初中古诗词教学是介于小学丰富的感性积累与高中理性的鉴赏分析之间的过渡阶段,然而当前初中的古诗词教学定位模糊,随意,教学手段单调枯燥,而且新课标实施策略对此又简单笼统,致使初中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流于形式,兴趣大被挫伤。笔者努力尝试"为诗配画——为画配诗——以画论诗"的诗画共赏平台来进行探索实践,大大激发了学生深入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并培养了学生审美情趣,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  相似文献   
992.
陆峥峥 《语文天地》2012,(18):13-14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中的《散步》,是一篇质朴清新的散文。文章构思巧妙,语言朴实,立意深刻,尤其是在情理交融这一点上,达到了"情不醉人人自醉"的效果。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情不自禁被蕴含其间的意境和哲理深深感动。它以理服人,高声唱出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赞歌;它以德动人,高歌了中年人的责任感;它以情感人,尽情颂扬了对生命的关爱。阅读这篇文章,如同一次情感的洗礼。针对如此精美的文章,我把教学目标定为: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生机勃勃的意  相似文献   
993.
庄子的人生哲学因其成就、作用与特色,已然具有现代意义与世界影响。梭罗以代表作《瓦尔登湖》在"人的自然化"、"反抗异化"、"开放心灵"诸多方面展示自己的自然观、人生观,全方位体现了与庄子人生哲学的对话、交流与交融。其间,梭罗对庄子哲学思想的认同、体悟和接力,也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4.
唐代诗人孟浩然以五言诗著称,比如《春晓》《过故人庄》《宿建德江》等诗大家耳熟能详,七言作品则相对较少,成就较小,关注度也较低。但其中也不乏优秀诗作,比如入选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夜归鹿门歌》。其首联"后来成为了中国诗画的一个常见意象,中唐人皇甫冉《归渡洛水》有两名句‘暝色赴春愁,归人南渡头’,写的意思与此相近;宋元画家就画有《渔梁渡头争渡喧》;直到明代,一个叫张羽的诗人还写过‘渔梁夜争渡,知是醉巫归’(《静居集》卷一)"①。其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995.
本文围绕笔者一节公开课,对体育智慧型课堂进行了反思。笔者认为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设计更有实效,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更为恰当,能真正打动学生心灵、激起情感共鸣的课堂更精彩。  相似文献   
996.
课堂教学是教师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作品。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值得深入观赏、反复品味的艺术作品。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作品,如果从艺术的角度加以考量,"意境"应该是一个很值得追求的目标。"教学意境"是一个比较时尚的说法,它实际上表示的是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意与教学情境两者契合的状态。具体来说,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  相似文献   
997.
儒道互补,《诗》、《骚》融通,南北合流是有汉一代文化大交融背景下一个突出的文化现象。考察张衡的诗赋创作可以发现,这一文化现象在东汉中叶已趋于成熟。融汇了儒道诗骚精神内蕴的张衡诗赋作为那个文化大交融时代的文学载体,不论是在文学史还是在文化史上都具有不容忽视的特出的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998.
张抗抗的《沙之聚》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她用极富表现力的文字,引领读者去感受自然之壮美,自然之伟力。在层进跌宕的叙述中,涌动的是感叹赞美之情,同时,带给人们情与理的思考。  相似文献   
999.
心物关系是文学理论中一大问题,也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问题之一。这个问题在西方提出和解决是在14、15世纪文艺复兴以后,而中国则早在反映西周时期生活的《诗经》中就以"赋比兴"方法揭示了自然与人的文学关系。儒家提出"比德"说,道家提出"齐物"说,这两家都重视人与自然的诗意关系。经过长期的发展,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篇提出了"心物宛转"说,既是对人的感情与自然景物文学关系的一次理论总结,又开启了唐以后的情景交融论。刘永济、徐复观、王元化三家结论基本一致,都认为"心物宛转"说的核心思想是"心境交融"或"心物交融"。论文在心理学意义上作出新的阐释,认为刘勰提出的从"随物以宛转"到"与心而徘徊",其旨义是诗人在创作中要从对外在世界物貌的随顺体察,到对内心世界情感印象步步深入的开掘,体现了由物理境深入心理场的心理活动规律。无论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都是诗人建构的审美心理场,"我"与景物已化为一体。因此,"心物宛转"说承前启后,在中国文论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00.
孔子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错并不可怕,改之即可。改的关键首先是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就需要反思或接受别人的提醒。对于小学生而言,反思固然不易,接受别人的提醒又何尝容易?小学生虽小,但已有自尊心和虚荣心,喜欢听赞扬话,听好话。对于身心成长的小学生而言,总要经过几次"脱胎换骨"才能丢掉那些坏习惯,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