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36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7篇
教育   12510篇
科学研究   333篇
各国文化   75篇
体育   166篇
综合类   485篇
文化理论   80篇
信息传播   520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201篇
  2022年   243篇
  2021年   161篇
  2020年   197篇
  2019年   203篇
  2018年   132篇
  2017年   239篇
  2016年   289篇
  2015年   477篇
  2014年   1073篇
  2013年   946篇
  2012年   994篇
  2011年   1249篇
  2010年   1128篇
  2009年   1009篇
  2008年   1258篇
  2007年   843篇
  2006年   692篇
  2005年   519篇
  2004年   462篇
  2003年   476篇
  2002年   365篇
  2001年   293篇
  2000年   231篇
  1999年   119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4,(1):F0002-F0002,F0003
正一座城市,是一个尺度巨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城市意象作为重要的城市视觉品质之一,它是否清晰,是否具有"可读性",对于生活于其中的市民具有重要的意义。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到"似乎任何一个城市,都存在一个由  相似文献   
962.
正李清照是我国宋代最伟大的词作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文赋、精通音律书画,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女性文学家。后人谈到李清照总会不经意间想到她的"绿肥红瘦""凄凄惨惨戚戚",其词有"易安体"之称,  相似文献   
963.
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一直是个难点,许多教师基本都采用"读——解——悟——品"的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尽管也有一些新的尝试或变革,如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利用网络开展自学,采用启发式讨论理解等,但大都是让学生对诗意进行适度讨论后迅速回归,统一认识,最后背诵。应该说这一模式还是比较符合学生学习古  相似文献   
964.
正确定是一个过程,一个真实、实在的过程;也是一个结果,一个确切、明确的结果。结果是从过程发展而来,在过程中确定和否定。古典诗词的教学什么应该教,什么不应该教,应该怎样教,什么是古典诗词教学内容确定的最终根据?本文主要以自己两次执教《声声慢》为例,对此试作探讨。一、两次执教的过程接到电话邀请,为福建省教育厅主办、福建教育学院承办的2013年福建省高中语文学科高级职称教师高端培训上一节公开课。不敢懈怠,积极准备。试教时,我先用多媒体展示李清照的身世及写作《声声慢》的背景,之后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并充分解读,在此  相似文献   
965.
费国平 《考试周刊》2014,(17):130-131
实施自新课标以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主动积极地实施新课程标准,贯彻新课程理念,突破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瓶颈,寻求多种多样的方式变思想品德课的刚性和生硬面为温暖和亲切。诗、词、佳句教学给思想品德课增色不少,形成了课堂美,给人留下了许多回味空间。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潜移默化地将思想品德课渗入学生的心田,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本文以湘教版《思想品德课》为例,就如何运用诗词作为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喜欢上思想品德课,学好思想品德课做尝试。  相似文献   
966.
马亚颖 《考试周刊》2014,(53):18-19
时至今日,关于朦胧诗的论争浪潮早已平静,但是它的文学史价值却不应因"事件"的远去被淡忘,朦胧诗在文学历史的艰难时刻,灵敏地把握住现实政治、社会变革与诗歌发展的复杂变局,表现出富有创造和探索的精神,这对当代中国诗歌的探索及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朦胧诗十年论争涉及的文学问题的广度和深度都是空前的,还有论争产生的影响也是广泛的,如今要站在历史高度上重新审视这场朦胧诗论争。本文主要就朦胧诗争论过程中意象运用方面和自我表现方面及朦胧诗论争立场方面的分歧进行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967.
正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是文学王国的王冠,在高中语文的课程计划中,诗歌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在高考中,诗歌也是必考的题目之一。所以,不论是从考试的角度,还是提高学生诗歌鉴赏力的角度,在高中教学中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但是,由于诗歌的语言是那么的简练、优美,意象丰富、意蕴深厚,有些诗歌用典灵活,还涉及到音律等问题,使得诗歌教学历来是教学难点之一。要给学生做好欣赏诗歌的指导和帮助,必须在教学上讲究方法,才能让学  相似文献   
968.
正梁衡先生用辛弃疾的词作串起了他的一生,但比起对他金戈铁马而又郁郁不得志的描写,我更欣赏最后一段对辛弃疾的评价。如果真要用什么来形容,那么他的一生仿佛是一壶苦茶:"积累"是叶片的堆积,"浇铸"是沸水的灌入,"升华"是腾腾的热气,"捶打"是在水深火热中的翻滚。只是,他不甘于沉淀,他挣扎着呐喊着,刀刻血写出那些振聋发聩的诗篇。这壶茶,入口苦涩,正如  相似文献   
969.
乐燎原 《当代学生》2014,(10):34-35
诗法指津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这里所说的"以景结情",是指古典诗词在叙述或描写的过程中,戛然而止,以写景句结束某一具体章节或全诗内容,并以"景物"来暗示、传达或透射出诗人的志趣和情怀,使诗词作品产生一种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以景结情"是古典诗词结句的一种技巧,  相似文献   
970.
正初读《数学也趣味》,抱着走马观花的态度去读时,脑中一片空白,读了一遍、两遍、三遍……以致我读得数不清时,依然毫无所获。这时,我心乱如麻,因为要写读后感。若读不懂如何写呢?扪心自问后,我改变原来的读法,用欣赏的眼光去读它。工夫不负有心人,这次读书脑中已不再是荡然无存了,而是将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