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97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3篇
教育   6899篇
科学研究   317篇
各国文化   36篇
体育   187篇
综合类   182篇
文化理论   51篇
信息传播   553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105篇
  2022年   119篇
  2021年   130篇
  2020年   147篇
  2019年   133篇
  2018年   91篇
  2017年   133篇
  2016年   165篇
  2015年   281篇
  2014年   701篇
  2013年   584篇
  2012年   624篇
  2011年   746篇
  2010年   621篇
  2009年   546篇
  2008年   737篇
  2007年   453篇
  2006年   387篇
  2005年   274篇
  2004年   278篇
  2003年   236篇
  2002年   180篇
  2001年   153篇
  2000年   131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青楼诗词或是赞美曼妙女子歌舞之赏心悦目,或是表达诗人郁郁不得志,放身青楼以忘忧之情怀。历来学者的目光较多关注“正统”诗词而很少涉足“非正统”的青楼诗词。文章从歌女、舞女、妓女三个方面入手,探讨了代表诗人、词人最真切情感的青楼诗词的翻译方法及技巧,向译语读者展现青楼诗词中文化的韵味。  相似文献   
993.
据《东方早报》报道,今年秋季上海小学开学时,拿到一年级上学期语文课本的家长和老师发现,语文课本比原来轻薄了很多,不仅删掉了旧版本中全部8首古诗,7个单元45篇课文也缩减为6个单元40篇课文,篇幅总量减少了30%,识字量和写字量分别比原来减少了16%和45%。这一消息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有的拍手叫好,有的则持反对意见。于此同时,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全国第三十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视察北京师范大学,在翻阅北师大制作的新课标语文教材时,他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  相似文献   
994.
含蓄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核心特征之一,含蓄的重要表现就是伎心雕龙》中提出的“言不尽意”。而情境式地启发学生创造性地体会作品中的言外之意,是诗歌教学的重中之重。如何做到这一点?老祖宗的理论是我们教学的指导,而西方与之相关的文艺理论也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   
995.
诗词     
正~~  相似文献   
996.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优秀的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现在有许多文章的成功得益于对古典诗词的灵活运用。所以能够真正地把古典诗词的精髓化为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化为写作时取之不尽的资源,化为学生笔下诗意横溢的华美篇章,这就要让古典诗词走进学生的写作深处,让他们的作文拥有古典诗词的情韵沉香。  相似文献   
997.
在古典诗词中,鸿雁是表达征人和游子思乡怀人情感的主要意象之一,诗人从鸿雁的不同特征人手,灵活取譬,以景结情,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思乡怀人的名句,可谓是妙趣横生,摇曳多姿。一、以雁足传书寄乡愁之浓(1)不见乡书传雁足,惟看新月吐蛾眉。([唐]王涯《秋思赠远》)(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唐]王湾《次北固山下》)第(1)句不见乡书与惟看新月对举中显示了诗人对家书的时时渴盼:他多么向往能像古代传说那样,突见雁足之上系着妻子的信件啊!一个惟字透露出诗人无可奈何的怅惘,诗人对月怀人,浮想联翩,仿佛那弯弯新月就像娇妻的蛾眉。第(2)句写道,诗人在放舟绿水南行之时,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诗人不禁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第(1)、(2)句都借雁足传书的传说抒发浓烈的思乡之情。二、以雁阵字行写乡愁之切  相似文献   
998.
在历年的高考中,对古代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的测试一直受到命题者的青睐。2013年依然如此,全国17套试卷中就有12套是直接检测考生对诗词表达情感的理解。但不少考生在这方面的得分并不理想,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读不懂诗词所表达的内容,理解不了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或者在理解上出现了偏差。怎样帮助考生改变这一现状呢?  相似文献   
999.
对语文教师来说,“模式与框架”并不陌生。在训练学生读写能力时,很多教师都会为学生准备一套一套的答题模式,理清一条一条的框架结构,其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很好地落实答题思路,快速准确地完成答案。诚然,这种办法对一些基础不好的学生起到了“临阵磨枪”的作用,比如“诗词鉴赏八种答题模式”、“小说答题的六个角度”、“散文句子分析四法”、“议论文的三种框架”等等。对于它们的功效,我们不多加褒贬。可是,由于急功近利思想的蔓延,对考试成绩的恶性追逐,很多教师已将“模式与框架”的训练放在了教学的主体位置上。什么样‘的问题,用什么样的模式去应对;什么样的作文,去套用什么样的框架。学生的基本任务是熟记这些模式和框架,就像记忆数学公式一样,记得多,用得熟,就能提高成绩——这还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吗?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叶圣陶先生主张:“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这里的“工具”决不能只局限在解答试题上,而是以语文为载体来培养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如果有一天,学生们不再解答试题,他们会品读出文章的美与雅,会写出一段文字来反映自己的灵与思吗?  相似文献   
1000.
王宇红 《广西教育》2014,(14):33-34
以开发漓江诗词课程资源、编写校本教材为例,阐述开发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原则与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