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75篇
科学研究   2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主持人语     
一国权先生致力河南书院史研究,硕果累累。今又从学规这一领域入手,详勘细察,搜爬整理,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到了古代河南书院的昌盛繁荣。正如文中所言,北宋著名应天府书院的前身是戚同文所建,史  相似文献   
72.
明朝建国,朱元璋为建立大国形象,因而采取和平外交政策。与日本的关系在明初经过洪武、建文、永乐时期,日渐趋于稳定。洪武初,太祖派使臣入日争取与日本建交,坚持睦邻友好政策。到后期因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遂决定与日断交,这种相持局面持续到建文朝。而永乐时期,日本因国内情况变化积极寻求与明建交,两国正式建立勘合贸易,永乐一朝中日关系稳定,沿海倭患也得以缓和。这种政策不仅延续到仁宣时期,甚至影响了之后二百六十多年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73.
明坊贾伪托宋濂、屠隆之名编印的《篇海类编》究竟本之何书,学术界一直未有确切结论。文章将《篇海类编》、《详校篇海》进行对比研究后,认为《篇海类编》实本之于《详校篇海》,是将《详校篇海》改头换面后重新翻刻而成的一本伪书。  相似文献   
74.
谷祖翔 《内江科技》2010,31(6):187-187
作文批改效率不高,对提升学生作文水平帮助不大的问题一直存在着。本文把作文批改中的得与失两种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得与失的原因,并给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75.
76.
戏剧和小说这两种文学艺术样式关系密切,而且从叙事艺术上来讲,二者也有许多相似和相通之处。明末白话短篇小说创作呈现出明显的戏剧化倾向,也具有戏剧性的审美特性。以《陈御史巧勘金钗钿》为例,作品中的矛盾冲突是情节发展的推动力;戏剧化场景的展开呈现出了人物真实的生活状态;复杂的人物关系是激活故事的内在原因;就该篇作品而言,还蕴含着悲剧性的戏剧美。  相似文献   
77.
欧阳修与谱牒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代宗师欧阳修在我国谱牒学上的重要地位应得到充分肯定。欧阳修在纪传体史书中恢复史表,提出编修族谱的目的在于传承家族历史、弘扬祖德遗训,族谱编修应当本着详近略远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出"九族之亲备"的主张,创立了记载世系传承的谱图法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谱牒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8.
从元代李行道的《包待制智勘灰阑记》到德国布莱希特的《高加索灰阑记》,又从《高加索灰阑记》到当代重庆戏剧院演出的《灰阑记》,这之间经过了两次大的改编。在改编的过程中,其中"灰阑故事"中的"灰阑断案"的框架被保留下来,但是剧本之间又有一些明显的改变,比如主题思想、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等,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79.
《七略》称名之“略”,章太炎先生以为表图书分类,姚名达先生以为表详简之“简”,论者或从前者,或从后者。“略”除可表分类及“简”义外,还有“要”或“梗概”等含义。基于“略”之“要”或“梗概”之含义,通过对《七略》之产生、渊源、命名、注释等进行分析,可知《七略》称名之“略”不当以表分类或详简之“简”解之,而当以“要”(或“梗概”)义解之。以《七略》称名之“略”为“要”(或“梗概”)义,可以进一步得出结论,刘歆编撰《七略》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辨析学术源流,论断诸家学派的学术价值及其不足等。以“略”表图书分类或详简之“简”,不仅不能反映刘歆辨析学术源流、论断诸家学派的主观意图,更不能反映从《淮南子·要略》至司马谈《论六家要指》再至《七略》的这一学术研究史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80.
汉语话题—评论式受事主语句在中古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类型,即动词后不再用之来回指受事主语。这类受事主语句在汉译佛典中有较多用例,它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是汉语自身的因素所致,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则是受到佛经原典语OV结构的影响。文章通过梵汉对勘材料证明了这种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佛经翻译这种通过书面语言接触而影响汉语语法发展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