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4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7294篇
科学研究   344篇
体育   20篇
综合类   343篇
文化理论   27篇
信息传播   128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131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117篇
  2019年   179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197篇
  2016年   279篇
  2015年   374篇
  2014年   637篇
  2013年   488篇
  2012年   515篇
  2011年   607篇
  2010年   587篇
  2009年   669篇
  2008年   697篇
  2007年   588篇
  2006年   428篇
  2005年   277篇
  2004年   207篇
  2003年   245篇
  2002年   215篇
  2001年   155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德汉抱怨语的性别语用对比研究表明,较之于男性,女性抱怨较多,且喜欢使用间接抱怨方式,口气比较委婉,通常就事论事,抱怨内容比较具体和琐碎,不会过于抽象和宽泛,并且善于倾听对方的抱怨,富有同情心,态度积极,善解人意,有时甚至委曲求全,常常通过主动回应来维系和谐的交际氛围,表现出对对方的理解与尊重,这与男女两性的女性性别原型及其交际风格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2.
董珊序 《海外英语》2015,(9):205-206
预设研究一直存在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两种分析视角,从新格莱斯视角对预设进行语义—语用界面的分析是本文新的尝试。通过预设触发语将预设现象分为三种,并在新格莱斯视角下根据不同意义解释模式对预设现象分析.  相似文献   
83.
《考试周刊》2016,(76):95-96
研究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发展轨迹对其语用能力的提高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基于关联理论的认知—关联视角,在书面语篇探讨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和提高的内在机制。运用学习者的语用意识和元语用意识衡量和描述其语用能力的发展变化,是语用能力发展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84.
模糊语言在生活中普遍存在,本文从模糊语言产生的原因和语用价值两方面对模糊语言进行初步探讨,形成了对语言模糊性的一般性认识。  相似文献   
85.
教学应变是教学艺术的高境界,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教学应变技巧很多。教学应变可分四步进行:处变不惊、寻找症结、解决问题和回归计划。教学应变的语用技巧随具体事件及教师的个性特征而变化多样。教学应变以教师具有博大诚挚的爱心、精通教育教学法、有能言善变的口才、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灵活机教的判断能力等为前提,常用的策略有扭转气氛,转移兴趣、捕捉时机、给以暗示、即兴幽默、因势利导等。  相似文献   
86.
语文新课标鼓励学生积极进行综合性学习,建议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课本剧就是特别适合学生实践的一种形式。本文以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祁黄羊》《公仪休拒收礼物》三篇文章为例,从课本剧编写,激发想象力;课本剧修改,体现表达力;课本剧排练,展现创造力;课本剧展演,彰显理解力等四个角度论述了课本剧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探索小小课本剧的巨大功能。  相似文献   
87.
应用文语言向来要求朴实、简洁、准确。但从应用文实际情况来看,模糊语言的运用,却成为一篇好的应用文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由于人们对模糊语言缺乏了解,模糊语言在应用文中的作用一直未引起我们的注意。从考察应用文中运用模糊语言的事实材料中,论证模糊语言在应用文中具有概述情况、总结成绩、发出号召、鼓舞士气等语用功能。而且,是精确语言所无法代替的。  相似文献   
88.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用训练的理念,即要语文教学关注的重点从传统教学的文本内容转移到文本言语形式和写作策略上来。本文提出要统整信息,在丰富情韵中激活梳理语言表达通道;深入内核,在揣摩心理中激活语言表达体系;拓展链接,在诱发认知中明确语言表达对象。  相似文献   
89.
90.
重言管窥     
重言源远流长,应用广泛普遍。它结构独特,灵活多样;它短小凝炼,鲜明生动,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重言来构词或构形,是汉语悠久的历史传统,也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语汇、语法现象。在文学创作中,重言运用一直被当作主要的语言表现手法之一。重言的意义不仅表现在语言、文学上,而且渗进更广泛、深刻而根本的中国“社会传统”和“心理习惯”之中。它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对中国语言及文学、文化的历史、现实与未来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