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82篇
  免费   6篇
教育   6671篇
科学研究   162篇
各国文化   18篇
体育   31篇
综合类   148篇
文化理论   28篇
信息传播   230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111篇
  2021年   157篇
  2020年   201篇
  2019年   217篇
  2018年   116篇
  2017年   176篇
  2016年   255篇
  2015年   415篇
  2014年   875篇
  2013年   451篇
  2012年   408篇
  2011年   498篇
  2010年   522篇
  2009年   437篇
  2008年   493篇
  2007年   350篇
  2006年   292篇
  2005年   247篇
  2004年   212篇
  2003年   162篇
  2002年   172篇
  2001年   151篇
  2000年   103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高中文言文教学应从三个方面入手,学生需要诵读,学生需要教师的点拨,学生还需要适量的练习。  相似文献   
112.
"义"是贯穿小说《水浒传》的重要思想,在小说中具有多种不同的含义。以晁盖为首的"聚义厅"提出了"劫富济贫"的口号,但这一口号并未得到真正落实;以宋江为首的"忠义堂"提出的"替天行道"的口号也只是一个幌子,真正符合"忠"与"义"的代表人物是极少的。从"聚义"到"忠义",无论是从人数与人物出身,还是上梁山的原因来看,整个梁山集团强盗团伙的性质都未改变,甚至还有所强化。可以说,《水浒传》中那些梁山好汉的大部分行动都是偏离"义"的本质涵义的。  相似文献   
113.
114.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的内容特点,通过分层质疑、整合资源、自主阅读和多样诵读等形式,营造诗意的美育氛围,彰显美育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理解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5.
让学生思维灵动起来,这是童话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要在文本诵读、图文结合、创编演绎等活动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法支持,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童话的教育魅力,并在多元思考的过程中形成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16.
孔子和韩非子分别作为儒法两家的代表,在义利内涵上的表述具有一致性,两者都肯定了义的重要作用,将利分为公利和私利两部分进行阐释。两人义利思想的不同之处:一方面,言利角度不同:孔子着重从个体角度出发,韩非子则从社会角度谈利;另一方面,义利侧重不同:孔子重义罕言利,而韩非子重利少言义。这归根结底源于儒法两家学说核心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7.
姚霞晖 《师道》2011,(6):36-37
教过、学过语文的人都清楚,阅读理解和文章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两大重点,也是两大难点。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21年,一直致力于阅读、写作的探究和实践,也收获了一些经验和成果,并在2004年出版发行的《新课标·新作文》一书中有所展示。  相似文献   
118.
文言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诵读指导,不但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而且对文言文、白话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知识的积累都有很大帮助。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说的都是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9.
语文的丰盈与优雅与对语言的感受与体悟息息相关。这样一种功底,是语文的一种“慢功”式的熏陶而终至“物我一体,人器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0.
语义学中的上下义关系表现为上下义词、上下义句关系。上下义词、上下义句在广播英语新闻中得以充分的运用,尤其体现在上下义词、词组的运用以及上下义句的运用。从语义学的这一视角分析广播新闻的词汇和句型特点,并分析上下义关系在广播英语新闻中的运用,从而指出上下义关系词在理解英语广播新闻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