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664篇
科学研究   27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9篇
综合类   28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3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81.
本文围绕舒曼的艺术歌曲《献词》,对德国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舒曼作出了详细的介绍,深入作品,总结出舒曼艺术歌曲的创作背景、艺术风格、调性特征与织体形态,以及演唱分析。  相似文献   
82.
《船歌》、《雪橇》,是套曲中最著名的乐曲,它可简洁的音乐语言、纯朴的知声、严谨的曲式结构、乐队化的织体,使乐曲绘情绘景充满画意诗情,是钢琴作品的典范。  相似文献   
83.
勋伯格以他创作的无调性音乐而闻名,但是他所著的《和声学》讨论的却是非常典型的传统和声。虽然传统和声几乎被所有音乐学习者所熟知,但勋伯格却对传统和声有着独特的见解。笔者在分析过大量的流行音乐后发现其中很多常见的和声进行模式都是可以用勋伯格的观点来解释的。以勋伯格《和声学》中的观点为基础,作曲者能够更加娴熟地进行流行音乐的创作。  相似文献   
84.
调性分析是基本乐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和把握音乐作品的基本功.怎样使学生更快速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的调性,是一个摆在基层教学工作者面前的突出问题,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根据调号出现的规律和同主音大小调式的比较,以及调式Ⅲ、Ⅵ、Ⅶ级的特点,我总结一些公式,可以直接判定和声及旋律调式.  相似文献   
85.
黄自是我国早期艺术歌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在他的创作中数量最多的是声乐作品,其中尤以艺术歌曲影响最大。在和声技法上他虽然深受西方作曲家的影响,但同时在创作的诸多方面又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民族化创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6.
周广荣 《家教指南》2001,(1):141-150
敦煌文献中有多种题名“悉昙章”的歌辞,性质为佛教布道时唱育的曲辞,对其涉及的诸多问题,前辈学者已作过不少讨论。本文主要从《悉昙章》传播的角度对这些歌辞的源流、内容、性质及形式作进一步考察,提出了自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87.
高师和声是一门集和声理论和伴奏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它以训练学生的多声思维能力和即兴编配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该课还极其适合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在该课的教学中运用“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使和声教学走出“纸上谈兵”的困境,实现音响比。  相似文献   
88.
对审美意识的关注和培养是音乐理论课程的重要环节.作为高师和声课教学,也应重视对审美意识的培养.本文分析了高师和声课教学的现状以及新世纪对未来音乐教师提出的要求,并探索在和声课教学中加强音乐审美意识的多种方法.  相似文献   
89.
论嵇康音乐艺术理论的美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现代美学作为审视角度,梳理与研究了嵇康的音乐艺术思想。论文认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集中地表现了魏晋时期音乐艺术美学思想,由传统儒家功利实用审美态度转向崇尚自然,注重个人内心情感体验,以及尊重音乐艺术自身特殊规律的审美倾向。本文共分四部分,即嵇康的艺术人生倾向;《声无哀乐论》与养生论;以“心”为乐之体,以“声”为乐之“用”;“曲变虽众,亦大同于和。”  相似文献   
90.
“我国第一代作曲家”之一的黄自先生,以其具有较高艺术质量的创作,在我国现代音乐发展中,有着深远的影响。文章通过对黄自艺术歌曲创作中钢琴伴奏的和声运用手法及和弦选择进行剖析归纳,总结出黄自作品中调性功能和弦、变和弦的运用以及对民族化和声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