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教育   33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韩愈的“以诗为戏”有“战诗”和嘲戏谐谑两种形式,其创作目的主要是获取乐趣,与传统的“诗言志”不同。因此,创作手段也不同,这是韩愈“以文为诗”创作手法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2.
晚明散文家王思任借鉴八股文技法写作序文 ,创立了序文的变格 ;他的谐谑个性和悍烈气骨 ,更使其序文风格别开生面。同时 ,其序文结构有复制之嫌 ,内容亦趋轻灵  相似文献   
33.
谐谑为诗     
徐文长、三袁谐谑为诗,间杂俚语,讽时刺世,可备诗家一格。文长《咏降龙画》:"首下尻高来自东,不偕箕帚独飞雄。物情自古浑宜假,莫向人间恼叶公。"《掏耳图》:"做哑装聋苦未能,关心都犯痒和疼。仙人何用闲掏耳,事事人间不耐听。"中郎令吴及游历吴越诸作,谑语居十之七,《初度戏题》:"千眄得一官,万眄得微禄。谁知徼五斗,妻子转枵腹。颜色低上官,肝肠枯案牍。举止动得过,憎恚苦相触。"《荒园独步》:"花燃  相似文献   
34.
以往的学者多认为中国古代社会是以封闭性和宗法性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社会,这两种特征使得中国喜剧精神先天不足。从中古谐谑小说的独立盛行来看,"谐谑"一体能够蓬勃兴旺地发展起来,与人们娱乐的天性和追求快乐的现实生活需要是密不可分的。从人类早期游戏或娱乐生活中诞生的娱乐意识虽然某种程度上受到了汉代儒家正统话语的制约和规范,但至魏晋,随着人们娱乐天性的醒觉和文学意识的自觉独立,谐谑小说异军突起,小说就是在变古开新的新兴娱乐审美观的关照下,重新调节、变异,发生成为一种自觉的新兴文体。  相似文献   
35.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对于“小说”的概念至今没有确定的内涵,争议颇多,进一步进行分类和类型研究存在诸多难处。因此,用今人“小说”的概念提出“谐谑”这一类型,无疑是有争议的。笔者通过对汉画像石和汉代陶俑以及史籍文献的考察,探讨“俳优小说”的内涵,对“谐谑小说”进行较为科学的界定,认为其当为具有谐谑性、故事性的散体书面文学。  相似文献   
36.
禅宗在宋代空前发展,文人与它的联系颇为紧密。禅宗不仅深入影响到了苏轼的生活态度,它的幽默特色及思维方式都潜移默化地融入到诗人的创作理念中。从表现方式,意象特色上对苏轼诗歌尤其是贬谪诗的谐谑特色产生了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37.
秋风 《初中生》2007,(9):11-12
被誉为“平民艺术家”的赵丽蓉老人含笑离开了我们,但她留给我们的是笑声和欢乐。这笑声,这欢乐,将伴随着她脍炙人口的精美小品,伴随着她崇高美好的艺德,和生活中那同样富于谐谑味儿的语言,永远珍藏在人们的记忆深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