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教育   34篇
科学研究   2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谢榛宗法盛唐、格高气畅的诗作在艺术上受岑参影响较大,虽不失正宗,但有意求工,难以见出时代精神和个性风采.学李白的作品务求豪迈,却难免皮相.继承杜甫伤时感事、抒写怀抱的诗,虽不及杜诗沉厚,却有较高的社会价值.而最能反映他真情实感的,是一些凄婉近于大历或切实近于元和诗人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杨海 《知识窗》2012,(6X):75-75
<正>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在写作文时,初中生最难拿捏的就是开头。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曾说过:"文章看落笔,议论驰后先,破石出至宝,决高泻千川。"  相似文献   
13.
明朝谢榛云:"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就像一篇文章,虎头、驼峰、凤尾都是一节优质语文课必备的三个环节。精彩的课堂小结,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更有助于初中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升华。教学过程中,笔者在阅读教学中针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不同的文体特点,设计了多姿多彩的课堂小结,让语文课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一、自主式小结,助力于突  相似文献   
14.
谢榛诗歌审美主体建构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主体建构论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美创作是主体心智的果实。艺术作品烙印着创作主体独特的心灵印记。谢榛作为明代杰出的诗歌理论家,他以深刻的见解和独有的笔触,对创作主体胸襟的建构作了积极的和新的补充。  相似文献   
15.
刘丽 《考试周刊》2014,(41):24-24
正"一切景语皆情语"是众所周知的,但有的时候,写作者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并不愿意在诗歌中直接吐露自己的感情,那么在探究这类诗歌情感时,我们就要注意摆脱诗歌中景物带来的误导,领悟作者的言外之意。一、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东边红日似火,西边却阴雨绵绵,看似无情实则情深意浓。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很大一部分,从其所写景物上似乎很难看出作者的情感,其实这里面蕴含了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堂教学的收束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束,是语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说句老实话,绝大部分教师能够重视课堂教学的导入,对收束则重视不够。固然,导入安排得巧妙,能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作用;而收束也不可小觑。明代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云:“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写作如此。教学也当如此。我们既要强调导入.也要讲究收束,使学生一进入课堂,  相似文献   
17.
明朝谢榛谈到文章的结尾时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其实课堂教学和赋诗作文有同样的要求。多元归结、拓展创新、畅想激励等,是教师选择应用较多的几种结课方法,那么,如何展开优化设计,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小结效果呢?一、多元归结,梳理强化学生的学习思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课采用总结式,这是最常见的用法。课堂小结能够有效梳理课堂学习思维,形成较为完整的学习认知,对教学行为得失做出理性判  相似文献   
18.
正灵感的发生对于主体来说,也是一个"劳其筋骨"的过程。灵感光顾的前后,个人的思绪、情感、精神往往都处于情绪激昂状态。当对某一构想久思而不得其果时,常常是"六神无主,心神呆滞,文思枯涩"。正像明朝谢榛所说的那样:"诗有天机,待时而发,触物而成,虽幽寻苦想,不易得也。"可见,创作者就是冥思苦想,灵感有时也不曾光顾,欲得灵感实属困难。  相似文献   
19.
据李庆立先生《谢榛全集校笺》统计,谢榛现存2553首诗,但一直以来,大家对谢榛的关注更多集中于他的《四溟诗话》,对其诗歌创作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这与其在明代诗坛的地位极不相称。其诗歌创作,早期激昂慷慨、壮直苍健,又不乏清妙明达、俊亮雅致;晚年诗风渐转萧瑟凄凉、低沉清苦。这和诗人一生的遭际密切相连。  相似文献   
20.
明清诗文研究是近二十年古代文学研究中具有开拓性的领域之一。不少以往被忽视被冷落的明清诗人及其作品逐渐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并得到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对明代“后七子”中的重要成员谢榛的研究就是如此。这是读聊城大学的李庆立教授新近出版的《谢榛全集校笺》后留下的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