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教育   34篇
科学研究   2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李攀龙     
《语文教学之友》2021,(4):F0002-F0002
李攀龙(1514-1570年),字于鳞,号沧溟,山东济南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王世贞、谢榛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诗歌以七律、七绝见长。其七律声调清亮、词采俊爽。在《与子与游保俶塔同赋》中,以“金牛忽见湖中影,铁骑初回海上潮”描绘保俶塔下的西湖;在《酬张转运龙洞山之作》中,以“浮泯并结金龛丽,飞窦双衔石瓮圆”来形容龙洞山的金龛和石瓮,非常传神。  相似文献   
32.
谢榛是明代“后七子”的中坚,著名诗人和诗歌理论家。但有关其生平的研究材料却不多。本文在继承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谢榛著述的梳理,并结合相关材料,得出谢棒生于1499年,卒于1576年的结论。  相似文献   
33.
本文指出《谢榛全集》主要讹误:《前言》8处,序跋之编辑及字体辨识、断向34处,正文校勘49处,附录误作佚诗重收23首、佚诗而漏收7首,佚文校勘不审4则,其它问题4条。同时,也对自己的失误予以检讨,自纠。正人且正己,其意在有裨于端正学风,促进谢榛及明“后七子”的整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34.
正《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杰出代表作。诗歌除了成功塑造了女英雄——木兰的形象外,还有其突出的艺术表现形式,下面,笔者将以下三个方面论述其高超的艺术美。一、《木兰诗》是在承传与创新中诞生的北朝民歌主要以五言形式表达,《木兰诗》则继承了这种传统,带有鲜明的民歌风,但它又不拘泥于此,在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长短句交错,使古诗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而且从篇幅上看,它也比同一时期的民歌长很多。例如:《木兰诗》开篇的前四句"唧唧复唧  相似文献   
35.
晓山 《阅读》2012,(5):21-23
有经验的演讲家在长期实践中得出一个结论:如果在开头吸引住了听众,后面的演讲将变得很容易。因此,开始讲话的前几句,应设法像磁铁一样吸引住听众。对于写文章来说,也是如此。古人针对文章开头有"凤头"之说,意思是文章的开头要漂亮。明朝诗人谢榛说:"起句当如爆  相似文献   
36.
谢榛在《四溟诗话》中用很大篇幅比较前人句法用意的异同优劣,谈其用心、机轴,他的用意在于指导创作,由于谢榛的“诗法“多结合古人作品而谈,对古代作家作品分析恰当,用以指导审美鉴赏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37.
<正>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收尾,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者对导入的精心设计固然重要,但收尾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布衣诗人谢榛曾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这句话讲的虽是诗文写作,但对于一节课的教学也同样贴切。好的课堂结尾,不仅能巩固知识、拓展视野,画龙点睛、升华情感,还能启迪学生深人探究,激发学习欲望。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对课堂教学结尾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愿与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38.
王学华 《新高考》2010,(3):10-11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文章的结尾同开头一样,是文章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其内容发展的自然结果。元人乔梦符认为,好的结尾应像"豹尾",短小精悍,刚劲有力。明人谢榛说:"结句当如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