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0篇
教育   62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采用“省文”注释《墨经》用字现象,毕沅、孙诒让已肇其端,至谭戒甫则认为用“繁文、省文”之说,可为治墨书者导一先路,故广泛采用此法。谭注用此法确有不少新解值得重视,但我们在对谭注《墨经》所有的繁文、省文作了分析后认为:所谓的省文、繁文与本原字古音均相同或相近,具有通假的条件之一,可以视为广义的通假字,但通假不能忽视最重要的原则,即社会性原则。谭注省文、繁文说随意在本原字的基础上添加或删减义符后解说字义,且无充分的例证,故不少说解难免主观臆测。而且繁文、省文说不如“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等术语更能反映古书用字现象。  相似文献   
52.
这已经是“少年作家”栏目第四次发表谭锦霞的作品了。 2010年第9期,发表了她的组诗《背着天空旅行》,4首;2010年第11期,发表了她的散文《阳光的拉链》;2010年第12期,发表了她的组诗《城堡里的葡萄王子》,4首;紧接着的现在,又发表了她的组诗《带着大海的梦远航》,7首。  相似文献   
53.
胡玥  漆凌云 《海外英语》2020,(7):124-125
费尔德是首位采用田野作业方式对中国民间故事进行搜集、整理、翻译的女传教士.她译介的故事文本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中国流传广泛.故事的编写不是简单地叙述故事情节,而是用一个独特的原创文本《丢失的箭》将四十余则民间故事串联起来.她在故事的译介上注意保留文化的本土特征,采用"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既保留了中国的文化内核,也流露出西方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她独立创作的文本展现出来的中国形象具有典型的儒家文化特征,人物和社会背景的塑造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54.
李愚 《阅读与鉴赏》2010,(10):38-38
很多企业家成名后,都想方设法地掩饰甚至不惜一切代价粉饰自己的过去,而51岁的谭传华却在“谭木匠”的每一个加盟店里,工整地装裱了“一段家史”。他毫不讳言自己的过去,他说如果没有这些真实的经历,就不会有自己的今天,更不会有“中国第一梳”之誉的“谭木匠”。  相似文献   
55.
《春尽江南》是格非探讨当代知识分子精神现状的力作。小说中的谭端午从世俗意义上看,属受人羡慕的社会群体,有钱还有点品位;在妻子眼中是个无能的落伍者;在"超凡脱俗"的绿珠眼中是个"青年导师";在他自己眼中,他是一个乱世中的清醒者。谭端午的多重角色折射出当今中国知识分子的尴尬处境。  相似文献   
56.
57.
58.
读谭虎先生所著《教苑杂谭》,有听老友谈行话的亲切感,有闻高见读新论的兴奋感,而最为深切的是一种沉甸厚重感。88篇文章,40万言文字,是容量的厚重;30多年探索积累,智慧汗水结晶的真知灼见,是质量的厚重;而透过内容篇章,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具有本质意义的厚重是责任之重,科学之重。作为著作灵魂和全部支撑的,是强烈的责任意识和科学精神———以促进和服务教育事业为神圣职责,为教育的实际需要而研究立论、奔走鼓呼,用科学的精神和方法助推事业前进,这才真正构成了著作的厚重分量。一、紧追时代脚步的执着探求《杂谭》的一个鲜明特点,是…  相似文献   
59.
马嵬坡,陕西兴平西北一个并不起眼的小地方,却因一段历史因缘而名垂千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备受关注的亮点.唐玄宗天宝15年(公元756年)6月,安禄山叛军攻破潼关,危及长安,玄宗仓皇出逃.  相似文献   
60.
蒋令海 《班主任》2014,(9):42-42
六(2)班语文教学研讨课《最后的姿势》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这篇课文对谭千秋老师的描写采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为了检查大家是否掌握,老师将一段古文读给大家听,请大家判断一下是直接描写还是间接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悄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待我对文意稍作点拨之后,学生们异口同声:“间接描写。”“很好!”我带着欣赏的目光予以表扬后话锋一转:“为什么青年也好,老者也罢,行者也好,耕者也罢,这么多人见到罗敷以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