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2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在新诗发展日趋多元化的今天,面对"繁而不荣"的诗坛现状,反观历史、以史为鉴无疑是明智之举。新诗在发展,"变"是其根本,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那些不变的东西,即"常"的存在。回过头去透视台湾葡萄园诗社"健康、明朗、中国"的诗学主张,对我们今天新诗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2.
益友 《南昌教育》2005,(6):18-18
喻永红老师是豫章中学高级教师,一直担任初中班主任工作和数学教学工作。二十几年来,她带出了一个又一个先进班集体,送走了一届又一届优秀学生,形成了“爱、严、细、实”的班主任工作风格。  相似文献   
93.
影片《死亡诗社》讲述一个关于自由与遵守,个人与权威,浪漫与现实相对抗的故事。本文解读John Keating老师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改革,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等素养,从精神焕发,精力充沛,并有坚毅、乐观的性格与较强的自制力等表现对学生的影响,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学生在其影响下树立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教师的素养在潜移默化中通过形象直观的形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从而对整个民族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4.
看《放牛班的春天》已颇有时日,心里那种暖暖的感觉依然流淌。与前段时间看《死亡诗社》时越看心里越堵得慌的感觉,形成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95.
"蕉园诗社"是清初闺秀诗坛中颇具声望的一个才女诗社,有推动清代妇女文学发展之功,研究这样一个闺秀创作群体,对于我们研究闺秀诗词创作在明末清初复苏繁荣,直至之后出现空前盛况这一文学史上令人兴奋的景象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从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两个方面对这一闺秀创作群体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6.
孙勇 《中国德育》2010,(8):88-89
电影《死亡诗社》讲述了一群受传统教育的学生和一位反传统教育的老师之间的故事。有着百年办学历史的威尔顿预备学院以它凝重的风格和很高的升学率受到了时人的推崇。学院恪守传统、荣誉、纪委、卓越,固定县单调。但是新来的英语老师基廷打破了这种平静,他吹着口哨进入课堂,带学生们在校史楼内聆听“死亡”的声音,反思“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97.
在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进步文学团体南社中,有大量粤东梅州客家人士。这一特殊文化现象的形成,与当时在粤东梅州存在的一个革命文学社团——冷圃诗社有密切的关系。冷圃诗社是一个以文学鼓吹与教育灌注为使命的文学社团,它既是南社的一支重要力量,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在南社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8.
李德是元末明初南园诗社的重要诗人,是岭南诗派的开创者之一。其早期作品多写景悟道,艺术上讲究雕琢刻画。后期作品将人生体验与哲理思辨相融合,渐趋古朴沉郁。李德前后期诗风的转变,是其人生体验和时代诗风双转移以及岭南诗歌传统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
在对中国传统诗学和西方现代主义诗学的双重改造中,台湾"创世纪"诗社开掘了一条无限敞开的现代性意义生长之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就是对诗歌张力的追求。创世纪诗社诗人所动用的手段主要有:主体与客体的张力;形式与内容的张力;传统与现代的张力。  相似文献   
100.
惊隐诗社是清初重要的遗民诗社之一。该社产生过顾炎武、归庄、朱鹤龄、吴炎以及顾有孝、王锡阐等在当时影响力比较大的文论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学主张。惊隐诗社成员将抒发"性情"作为诗歌的本质。诗人们认为"性情"并非一己之私情,而是与人品道德社会治乱相关的真情,因此涉及到"求真"、"守正"、"用世"、"存史"等方面。这是对传统"性情"说的突破,在清初盛行一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