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篇
体育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苏轼《议学校贡举状》与朱熹《学校贡举私议》为各自批判当时教育现状、总结学校贡举得失、系统提出各自教育主张的经典议状,针对不同的社会背景、出于各自的政治立场,苏、朱二人对教育有不同的议革主张,且多有冲突激烈之处.学术分异是苏、朱二人教育议革分歧严重的本质,从个体来看,这是苏轼、朱熹教育思想不合导致的冲突,从学术发展史看,可看作以苏轼为代表的蜀学与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之间的争锋.出于学术思想构成的不同和各自学说主张的存异,朱熹对以苏轼为代表的蜀学历来有所批判,朱熹《学校贡举私议》与苏轼《议学校贡举状》便是这种学术分异之下跨越时空的思想争鸣.  相似文献   
12.
唐代武举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在唐长安二年(702年),唐朝设置了武举,改变了以往选拔武官的方式.它的出现,是对科举制度的重要发展,使我国古代军官的选拔开始步入经常化和规范化的阶段,堪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史和军事制度史上的重要一页.虽然不论广义、狭义的科举都是由中央主持的考试,并以成绩作为取舍的主要依据,但是针对武举而言,武贡举与武制举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唐代武贡举的创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制度价值.  相似文献   
13.
会议选举增补王勋涛、叶燕民、陈东、陈永久、侯小明为副会长本刊讯2011年5月24日至25日,四川盐都自贡市张开热情的双臂,迎接来自全国72家中国地市报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的社长、总编辑。在由中国地市报研究会主办、四川自贡日报社承办的为期两天的中国地市报研究会六届二次常务理事大会暨报业创新发展研讨会上,  相似文献   
14.
唐代御史的职责之一是对朝廷科举、铨选进行监察,保证科举、铨选制度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御史不仅通过知贡举、监选、监考来举荐、拔擢优秀人才,而且在监选、监考过程中,对各种违反制度的行为提出弹劾,保证了举选制度的公正性.御史以监察官身份监察铨选、科考,往往代表一个时期国家文化政策的走向,对当时文化政策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御史监考、监选职能的发挥与否,对一定时期的文学生态有着特殊影响.  相似文献   
15.
张东光  刘万云 《兰台世界》2013,(22):151-152
<正>关和牒都是唐代官文书的种类,牒是上行文书,九品以上官员向上级申报的文书称牒。关是平行文书,政府各部门之间"关通其事"称关[1]19。唐代礼部贡举常科放榜之后,将及第举子的相关信息材料移交给吏部,由吏部对及第举子进行简单考试——关试之后,接纳这些举子为选人,发给举子一个类似于常科及第证明材料的文书,凭借这个文书参加"冬集",即铨选考试。这个文书的底稿是由  相似文献   
16.
南唐颇重科举,前后开考19次,而《文献通考》、《登科记考》等早期研究贡举的典籍均未曾涉及。本文综合各种有关记载,落实了其中12次的开考年份,另有4次开考年份作了大致推定,并推定了自公元952年到975年间可能停举的7年,还对其相关制度、知贡举、取士数、状元、考题、士风等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我们对古诗的赏析,主要应从诗篇本身的结构安排,诗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自然景物的描摹,以及词藻的运用等方面入手。有时还要结合作者本人的身世,结合作者的政治思想和艺术观点,来探索作品所包蕴的思想意义。另外,我们还应尽可能具体地了解当时的社会习俗、民情风物,以丰富我们对那一时代  相似文献   
18.
唐开元二十四年(7 36年),运行了一个多世纪的科举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即贡举考试由原来吏部所属考功员外郎主持转由礼部侍郎专掌。现通过对唐代前期科举考试发展变化的特点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这一重大变革背后深层次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9.
童子科是古代科举制度的组成部分,自唐朝正式设立后,神童的培养与选拔就受到广泛的关注与重视.唐宋时期是童子科制度发展与完善的阶段,在考试等方面均出现了变化.  相似文献   
20.
奈良、平安时代的日本从唐朝引进贡举制度,并进行本国化,其中秀才科最受欢迎。在考试内容上,日本秀才科仿唐秀才科试方略策,但减少了试题量;“文章生试”仿唐进士科试诗赋,实际执行中却只试诗而不试赋。在考试方法上,唐进士科帖经、试诗赋、试策三场考试每场定去留,而日本秀才科不考帖经,且诗赋及第者不参加试策亦可叙位、授官。此外,从文章生中选出两名文章得业生,数年之后参加试策,及第者依例进位三阶,既可升任文章博士,执掌文柄,还可成为天皇侍讲,接近权力中心。究其原因,平安士人汉文水平有限,无法像唐人一样在一个月内通过三场不同类型的综合考试,故在取消帖经后,又实行诗赋与对策相隔数年的“分段考试”方法,以降低考试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