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66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1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4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华平 《视听界》2001,(4):50-51
我没有去过美国,但看过栏目《大千世界》美国尼亚加拉大瀑布的精彩镜头。白水青山,汹涌澎湃,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令人惊心和动魄。电视是以画面为主的,而画面也往往有一个“落差”的问题。讲反差,讲对比,往往反差越大,对比越强烈,给人的印象越深,效果也就越好。在接到拍摄《费孝通》片的任务时,我们在分析这部片子  相似文献   
112.
韩雪  刘金秋 《大学生》2014,(7):32-33
正扬中市在哪里?我以前并不知道,直到一位好友介绍,我才第一次听说这座城市。不过相信有许多和我一样的朋友听到"河豚之乡",就会记住扬中。没错,扬中正是那无比鲜美的河豚故乡。认识扬中扬中在镇江东面,是苏南第一大岛,长江第二大岛(仅次于崇明岛),也有人说她是长江第一大岛。因为崇明岛连着大海,并不完全在长江"中",而扬中完全被长江怀抱着。长江流过镇江,江面豁然开朗,水流平缓,于是从海里洄游来的河豚至此找到了最好的产房。  相似文献   
113.
上世纪70、80年代,苏南的苏锡常农村依靠紧邻上海大城市的区位优势和历史传统,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探索出一条农村发展途径。1983年2月5日,邓小平乘专列离开北京,前往江苏苏州  相似文献   
114.
某知名高校14名学子喜获2011年"费孝通奖学金",其中女生13人,男生仅1人.男女生如此不成比例,引发社会热议.其实,如果单单是个例,倒也不必大惊小怪.事实上,放眼全国,该现象已属普遍. 至于其中原因,有人分析,概括以下两条:主观上,女生出于内在和外在的因素,较男生努力;客观上,目前高校的学生评价标准和体系存在缺陷,利于女生而不利于男生.  相似文献   
115.
几乎所有的个人、群体或组织都希望能有更为迅疾的改变,恨不能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状态或自己的行动都能够"一步到位"。这种深切的期待,以及因此形成的巨大的超越他人或怕被他人超越的精神压力,日积月累,慢慢演化成一种四处蔓延的"全民焦虑",或者说成为一种波及全社会的时代症候。  相似文献   
116.
费孝通先生所走过的长达70余年的学术道路,可以说是中国近百年学术历史的一个缩影,生动地展现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认识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艰难曲折的心路历程。费先生的思想早已超出了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范围,而成为影响众多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精神导向。  相似文献   
117.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十六字“箴言”,引发了我们对参差美与整齐美二者关系的思索。诚如其言,实现参差美与整齐美的辩证统一,方为领略生活之美的不二法门。兴许有人认为,参差美与整齐美是相互分离、甚至是相互抵触的。这其实是一种偏见。  相似文献   
118.
1928年,苏州振华女校校友会编辑出版的《振华校友》刊有费孝通早年撰写的《写在〈我的文言文和白话文的爱憎的经历〉之后并谈谈新文学》《伤心语》《整理后的校友会》三篇文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的《费孝通全集》未辑录这三篇文章。这些作品或体现费孝通对白话文的拥护及其新文学观,或承载了作者丰富的情感体验与生命信息,且已经展露他在观察社会、组织社团方面的初步兴趣与能力。毫无疑问,这三篇文章是了解费氏早年文学思想、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的珍贵文献。  相似文献   
119.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著名的“差序格局”理论,而其“师友”潘光旦此前已通过追溯中国传统社会伦理,对儒家重视“类别”“差等”的特征作了系统诠释,“差序格局”理论承袭潘光旦思想的迹象显著。“差序格局”理论为实现教育实质公平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也为重新审视乡土教育的概念、范畴和价值提供了重要视角: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土教育不仅仅是面向乡村孩子的教育,而是面向城乡全体学生,以乡村社会为场域,以乡土文化、乡村生活为内容的教育,是在“差序格局”社会形态中与各类教育共生共融的教育新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