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篇
各国文化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11.
沈建中 《寻根》2001,(6):46-49
在复旦大学第九宿舍院里的林荫道上,常常可以见到一位瘦小的老人在散步、沉思。这就是颇有人生传奇色彩的贾植芳教授,八十又六的高龄,犹如一棵经冬愈茂的不老松似的,更加健朗沉毅。他说:“我生平最大的收获,就是把‘人’这个字写得还比较端正。”老人所走过的人生道路荆棘密布,极为坎坷,可谓备尝凄风冷雨;虽然老人平日常于烟酒间风趣幽默、喜交三朋五友;但是,他一以贯之的奋斗精神、人格操守和处世态度则是极为严谨、真诚的。他是一位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度人格意识的现代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2.
《河西学院学报》2019,(4):66-71
贾植芳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建设思想散见于序、跋、讲稿等文献中,他的治史思想对当下的文学史写作仍具有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文章侧重于从现代文学的史料建设、学科性质和尊重历史的文学史书写三个方面来阐述贾先生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河西学院学报》2017,(1):88-91
贾植芳是中国现代文学活动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的小说真实地描绘了战乱时期普通民众的百态生活和精神遭遇,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进行了严肃的拷问,表现出正视人性卑劣、承受精神苦刑、反抗病态社会的主题思想,形成了重情感渗透、重监狱题材、重美学塑造的独特创作艺术。  相似文献   
14.
韩石山 《档案天地》2009,(10):60-61
贾植芳先生去世第二天.北京《新京报》记者张弘先生有电话来.一则告知贾先生去世事.二则采访。我只能如实相告,虽多次去上海.从未去拜访过贾先生。交往也仅二三事。对贾先生的认识,我也有个过程。  相似文献   
15.
《河西学院学报》2017,(6):83-89
贾植芳的散文是作家风雨人生与苦难经历的记录,也是其理想追求与个人品格的见证。作品不仅展现出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遭际与精神风骨,还折射出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复杂与曲折。贾植芳以人物为骨肉、以友情为血脉、以知识分子精神为灵魂,通过质朴刚健的话语书写了一个端正的"人"字,其散文具有鲜明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6.
贾植芳老师逝世已将近一年了,每想到先生已经永远离开我们,心情总是十分沉重;几次提笔想写点纪念文字,又感到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我对先生的怀念之情。现在,当我又一次拿起笔来,  相似文献   
17.
2008年4月25日,本人复旦博导陈鸣树先生来电,告之贾植芳先生前一天走了。92周岁高龄的老人,此前长期住院,又做了心脏“搭桥”,虽说不是太大的意外,还是心头一震。赶去贾府吊唁,由贾英(贾先生之女)陪着对先生遗像磕头,先生音容宛然,难以自抑,  相似文献   
18.
一、严慧:《1935-1941:〈天下〉与中西文学交流》记得在二十多年前,贾植芳先生指导我收集中外文学关系的资料。当时的项目要求是编辑一套资料汇编,编写一部大事记。当这些事都做完后,出版界遇到了危机,几百万字的资  相似文献   
19.
在贾先生的书房兼客厅里,你不知道会碰上怎样的人和事。有一阵,大概九十年代初的那两三年.我常在贾先生家里蹭饭,经常碰见高晓声。高晓声呢.印象里也多是在吃饭的时候来,背着个包。路过上海。不必事先打招呼,就进家了。  相似文献   
20.
《河西学院学报》2016,(6):83-87
"七月派"著名作家贾植芳,在秉承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大胆借鉴俄国作家果戈里小说创作的方法,使其文本在主题、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讽刺手法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果戈里化"倾向。而借鉴中的成功创新,更使其笔下的世界充满了生活的血肉感,真实再现了上世纪初中国社会转型期一代人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