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2篇
科学研究   13篇
各国文化   18篇
体育   17篇
综合类   8篇
信息传播   3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0世纪初勃发的达达和超现实主义运动,对后世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通过考察超现实主义文学艺术运动的产生和流变,重新认识其精神内核和审美趋向。达达和超现实主义刻意追求一种先锋的姿态,使艺术彻底融入社会生活实践。超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原理是,理性介入下的精神分析和自动写作。同时,达达与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的身份建构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处在不断流动变化的模糊状态,其文化立场普遍表现为对现代性的深化和超越。  相似文献   
22.
超现实主义绘画是其美学思潮的重要载体,它对于人类非理性的复杂体验的表达,始终贯穿着由精神分析美学的表现媒介—隐喻这一功能符号而来的终极关怀精神,分别从对于艺术、时空、生死等的终极追问角度出发,以永恒的悖论形式昭示着超现实主义绘画终极美学追求的背叛与超越,并最终走向自身形而上哲思与艺术表达方式相悖的永恒困境。  相似文献   
23.
“杨佳有偏执人格,这种人会在生活当中捕捉一些小事,正常人碰到这一些事很快会结束的。但是他会揪住一些小事,没完没了。”  相似文献   
24.
程婉 《科技新时代》2005,(12):98-103
西班牙画家萨尔瓦多、达利的超现实主义风格,用Photoship你也能做到。  相似文献   
25.
“黑色幽默”的审美心理机制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色幽默在迄今年内为止的各类美学体系中均没有被作为一种独立的美学范畴来加以审视,它或不被提及,或被认为是喜剧的一种形式,或被认为是“丑”的一种形态。或被认为是荒诞的一种。本认为,黑色幽默是一种独立的审美范畴,它的审美心理机制是:由于同时产生的悲喜剧感造成审美主体的精神分裂,这种分裂激活了潜伏于审美主体无意识中的精神分裂情结而使其升华为美感。  相似文献   
26.
安临夜 《大学生》2015,(8):44-45
地铁广播段子手伦敦地铁是出了名的“毛病多”,抢修晚点都是常有的事情,录好的广播报站根本无法应付层出不穷的特殊情况,所以每一个站台都有固定的播报员,随时待命。这工作听起来枯燥乏味,却也能被他们玩出花样来,甚至,每一站的播音员都能自成一派。他们有的采用歌剧的嗓音播报,有的语速像rap一样惊人,有的喜欢佯装大舌头……而播报的内容也不是照本宣科,各  相似文献   
27.
正校园中有些学生对事太较真,让人感到很偏执。偏执是较常见的一种性格特点,具有偏执心理的人,常常比较敏感,多疑又多心。经常觉得别人跟他过不去,甚至认为别人都是心狠手辣、不可交往的。这种多疑、自负、固执的心理,严重地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现实生活中存在许多固执的人,但固执不同于偏执。适当的固执,为人平添一份可爱的原则美,而偏执往往容易把人生打成死结,伤害自己,也  相似文献   
28.
比较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与中国超现实电影在题材、功能与发展史上的差异,探索它们不同的理论背景、电影艺术传统与受众欣赏定势,以及中国电影多重功能相杂糅的特点。  相似文献   
29.
论述了电影((hello!树先生》前后两部分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指出其前半部分属于贾樟柯式的纪0’T实风格,而后半部分则进入了超现实主义式的虚幻风格。(hello!树先生》由此展现了一种对于现实的想象性胜利。  相似文献   
30.
自霍顿和沃尔提出准社会交往概念以来,传播学者对之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探索。本文主要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准社会交往与社会交往的相似性,并将准社会交往作为正常社会行为的维度进行考察,最后对儿童准社会交往的发展及青少年的偏执追星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