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378篇
科学研究   26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23篇
综合类   11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6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1.
顾芳 《语文学习》2010,(2):36-38
苏教版必修二“和平的祈祷”专题中,节选了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一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  相似文献   
92.
小胖的遭遇     
我家养了三只母鸡,它们身上的毛十分光滑。我最喜欢那只浅黄色的,因为它很胖,走起路来总是一摇一摆的,就像模特在台上走秀,十分可爱!就这样,我帮它取了个名字——小胖。  相似文献   
93.
中职《语文教学参考书》是这样为《琵琶行》定主旨的:《琵琶行》是通过对沦落江湖琵琶女的身世的描写,抒发了诗人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的苦闷心情和失意之感,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沉感叹。我觉得这样的定论未免过于片面和肤浅,实际上这篇课文中有三个情节是值得注重和交待的。  相似文献   
94.
对曾侯乙的身世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考证,认为曾侯乙就是师乙,曾国与随国是一个国家的假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95.
教学机智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必备素质,是充满教育智慧的行动。教师成为学生的“共同遭遇者”是教学机智在教学现场适时产生的心理基础;做学生的“智慧启迪者”是教学机智生成发展的行动方略;做教学的“持续反思者”是教学机智提升境界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6.
路燕 《小火炬》2012,(10):37-39
最近,我的生活遭遇了严重挫折,我入选校篮球队没几天,我的主力前锋位置就被刚转学过来的那个高壮壮给抢了。我、我、我恨死他啦!我把地上的小石子儿当作高壮壮,正可劲儿地踢,冷不丁莫可儿和阿思达冒了出来。莫可儿一言不发地递给我一个小袋子。打开那个袋子的一刹那,我感动得要哭了。我没想到,莫可儿这么了解我,在我最失意的时候送来了最能让我感到安慰的东西。我低下头,忍住眼泪,"谢、谢谢!"  相似文献   
97.
仓央嘉措是一位被迫放荡的达赖活佛,虽尊为西藏最大的僧王,却徒拥虚位,处于第巴和拉藏汉的双重控制之下;由于政治抱负无法施展,才走上沉湎酒色的放荡之路;外现酒色放荡,内怀慈悲才情,以此反抗却授人口柄,遭至被废,在解送北京的路上英年早逝,充当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些特殊的经历以及他的情歌共同激动了人们对他的同情与理解。仓央嘉措的情歌敢于打破传统、反抗现实、追求自由,在西藏人民感情中,历来有深深的共鸣。在情歌的传唱不绝中,仓央嘉措完美复活了。籍由此,在正统人士看来离经叛道的仓央嘉措,在藏民心中却被敬仰爱戴。  相似文献   
98.
教学目标①探究愁苦之词如何"易好"。②理解"词评"比较鉴赏。教学法⑴温故知新,以点带面。⑵知人论世,深度探究文本。⑶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学过程精彩导入:欢愉之词难工,愁苦之词易好。仔细阅读,发现那些最使人难忘、最感动人心的词作,大都诉说着感时伤事的愁苦情怀。无论是咏叹个人的身世之感,还是抒写家国之恨,它们都以真情实感触动我们心灵最柔软处,引出我们无限的人生感喟!那么愁苦之词如何"易好"呢?这节课探究一下这个  相似文献   
99.
先秦诸子之作中,多有关于宋人的言论,而其中多是愚人形象,这种情形在《庄子》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而结合庄子流亡于宋国的楚国贵族的身世以及宋国封闭、黑暗的社会情况,我们不难解开庄子訾宋这一历史谜团。  相似文献   
100.
《科学与文化》2009,(1):20-20
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发现了一尊大方鼎。鼎出土后,因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后又担心日本人的掠夺,便把鼎又埋了起来。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6月,大鼎才又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原国民政府中央博物院为其精心复制了一只鼎耳。到1949年大批青铜器运往台湾的时候,由于该鼎太重,临时找不到起重机,便被留在了大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