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83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9篇
教育   4505篇
科学研究   439篇
各国文化   36篇
体育   156篇
综合类   281篇
文化理论   53篇
信息传播   963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98篇
  2022年   224篇
  2021年   163篇
  2020年   165篇
  2019年   173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125篇
  2016年   183篇
  2015年   311篇
  2014年   574篇
  2013年   487篇
  2012年   525篇
  2011年   574篇
  2010年   428篇
  2009年   413篇
  2008年   495篇
  2007年   383篇
  2006年   246篇
  2005年   198篇
  2004年   166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人既然在此,却还要用人外之物来证明此人是谁,这从逻辑上说有点问题。”  相似文献   
32.
中国报业市场继80年代初期的晚报复兴和90年代初期的扩版狂潮后,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新兴市场经济的热潮之时,迎来了第三次快速发展时期。自1995年1月《华西都市报》在四川成都创刊开始,《燕赵都市报》、《楚天都市保》、《三秦都市报》、《大河报》、《华商报》等多家都市报应运而生。这批新兴的都市报从诞生之日起,就以清新可喜的风,  相似文献   
33.
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的第四部作品《上海孤儿》一经出版,便引起了英语文学界和文艺批评界的广泛关注。小说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此时,中国正处于被包括英国和日本在内的西方诸国占领的境遇。小说的主人公克里斯托夫·班克斯从剑桥大学毕业后,成为了一名侦探,他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上海,想要查清父母亲失踪的真相。评论界对这部小说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读。《上海孤儿》的主人公班克斯是后殖民主义关注文化"他者",具有多重文化身份,他寻找双亲的过程中即是寻找文化身份认同和自身归宿的过程。  相似文献   
34.
上海教育城域网跨校身份认证联盟基于Shibboleth构建,已有超过40所的上海高校和区县加入该联盟。本文从Shibboleth开始介绍平台的工作原理和实现细节。  相似文献   
35.
36.
我喜欢这句歌词。有时候我觉得那就是每个人内心的感受。我的世界变化太大、太迅速。很多人看到过去许多令人伤心的例子,认为我也会迷失。人们总是问我同样的两个问题:“你是如何开始的?”“你将如何保持成功?”  相似文献   
37.
基层电大教师的专业身份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电大运作模式的弊端、教师管理的失范、实践理念的偏差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滞后造成了基层电大教师身份的内部分化和外部泛化的"身份危机"。基层电大教师的教学工作和课程开发明显分离,网络教学新的特征和内涵进一步细化了电大教师的角色,教师岗位职能的细化使教师角色同一化,基层电大大量的管理工作进一步泛化了教师的角色,这些都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基层电大应通过纯化教师角色和控制教师工作量来提高外部认同度,通过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和教学知识评价机制、重视教学理念的先进性、强调教学创新能力来提高内部认同度。  相似文献   
38.
传统文化是国家支配形态正当性的重要基础。传统文化教育可视为公民个体通过文化认同达至国家认同的一种构建方式。国家认同的两张面孔、政治认同的现实挑战和国家认同的文化根基,是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公民国家认同的合理性依据。通过指向文化身份认同、关涉文化符号认同以及承载文化价值认同,传统文化教育形成了促进公民国家认同的三条路径。然而,以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公民国家认同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生成民族歧异和造就内部分裂的温床。重塑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公民国家认同的合理性,需要坚定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立场,秉承文化公民身份的教育理念,确立"大一统"认同的教育目的,构造国家、民族共同体的教育愿景。  相似文献   
39.
王文娟 《辅导员》2014,(8):52-53,55
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诸如此类的观点和话题,我们早就耳熟能详,但直至今日我们仍在很大程度上围着学生的分数打转转,拼尽全力去搏分数。很多老师在为分数而战的周而复始中迷失了自我,迷失了对教育的美好憧憬;很多孩子因为考试受挫而郁郁寡欢、望“学”生畏。分数是否代表学生的能力?能否促进人的终身发展?  相似文献   
40.
徐丽莎 《东南传播》2014,(12):18-19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正经历改革期,由简单的追求人口转移数量到质量,实现"人的城镇化"成为重点。媒体在人的城镇化过程中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一方面能有效帮助新城市人口尽快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同时,媒体能通过联系原有城市人口和新市民增进双方了解,从而帮助新市民获得身份认同和平等的话语权,并促使两者之间构建新的共同的文化。在当前,媒体的这种影响力还未被充分发挥,应加以深入应用和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