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1篇
  免费   3篇
教育   617篇
科学研究   58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88篇
综合类   15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3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吴敏莉 《语文天地》2014,(12):45-46
所谓比较,就是既要探究事物之间的共性,又要分析事物之间的差异,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学生在比较中知人论世,不但可以体会差异,把握特点,还可以拓宽视野,活跃思维,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一、比较生平境遇,梳理诗情变化刘勰认为,文学受现实制约。不同时期的作品由于作者生活境遇的改变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利用各种史传材料深入探究作者的生平经历。  相似文献   
102.
周利 《早期教育》2001,(17):20-20
1.各种形状的西瓜皮。2.辅助材料:筷子、毛线、奇思百变玩具、剪刀、各色即时贴、牙签、各色小插花玩具、积木、油泥、轮子等等。  相似文献   
103.
郁达夫的美《故都的秋》以它独特的情致深深地打动了读,至今广为传诵,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虽然作摄取的都是北平秋天最寻常的景物,如槐树的落蕊,衰弱的秋蝉,又奇又有味的秋雨、枣子树,但由于作对北平倾注了满腔真情,所以笔下的秋景特别迷人,北平也似乎成了作的梦想圣地。  相似文献   
104.
本探索“秋”的词源、理据、化内涵,从而得知英汉造字、词源和理据特征;从哲学上来考虑人类明的时候,字构造的共性规则可能反映出人类在很多基本方面有着相同的思维、相同的原则或相同的看法,“这种发生性的趋同现象,是由共同的原始化心理结构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5.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名写景散。作通过景物的描绘,抒发了“悲秋”与“赏秋”的感情。由“悲秋”而“悲情”,由“赏秋”而“激情”。这种“悲秋”与“赏秋”的双重思想矛盾,正是旧中国知识分子在苦闷与希望的徘徊中,无可奈何地生发出的“悲”、“赏”的矛盾思想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06.
我开了家轮胎部,挨着饭店,所以常见到醉鬼出没.有一天,来了一辆汽车,要换四条轮胎,可把我忙坏了.正在这时,来了一位老兄,面似关羽,浑身酒气.二话不说,上来便帮我支千斤顶、拧螺丝、拆轮子.他干得特起劲,拦都拦不住.我心里犯起了嘀咕,一会儿怎么打发这个醉鬼呢?不知他是要钱还是要酒?  相似文献   
107.
<正>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多背,实现"量"的积累,就要引导学生巧背。如果说,  相似文献   
108.
毛泽东是20世纪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同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影响广泛的诗人.他一生经历了多少秋风秋雨,但总是充满了乐观自信的革命热情,毫无"悲秋"之意.秋是毛泽东诗词中常用的时间意象,他移情人景,一反"悲秋"文学情调.  相似文献   
109.
黄婕 《文教资料》2021,(4):16-17,28
诗眼是古典诗论中诗词创作和鉴赏的重要概念。古诗教学可以把"诗眼"作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以诗眼连缀全篇的内容和情感,探究诗歌的主旨意蕴。《山居秋暝》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经典之作,除"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外还"诗中有禅",利用诗眼对其进行解读可以析意象得山色之"空",感诗眼凝诗境之"空",品诗眼悟心境之"空",在欣赏独特山色中感悟诗人充满禅性的空灵诗境。  相似文献   
110.
《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的名作,它像一幅水墨画,展示了故都的秋景。不仅如此,我们只有走进画中,才能理解郁达夫挥毫泼墨时的独特情愫。在这里,感性的色彩和理性的情愫达到完美的交融。让我们在作家独特的视角中,充满情趣的景物中,富有情味的人物中,去分享他的清静,感受他的苦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