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1篇
教育   111篇
科学研究   34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0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9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结合中国文人画、尤其是宋代画论的理论语境,细读苏轼的具体表述,苏轼的绘画理论自成体系,作为早期的文人画理论,其内容主要包括绘画本体论、创作论和审美风格论。  相似文献   
92.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也是学习的本真所在。在区域层面上优化教学,就要将自主学习作为核心要义来实施,并通过教研部门与基层学校的互动来概括自主学习的公共策略,实现从自主学习的意识唤醒到自主学习习惯的强化。这些基于实践概括的策略贯穿于整个学习流程,教学优化则寄寓其中。  相似文献   
93.
本研究以心理契约与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探讨组织变革感知、心理契约违背与员工创新绩效间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员工的组织变革感知对心理契约违背具有正向效应,而对知识创造绩效具有负向作用,心理契约违背既是中介变量同时也对知识创造绩效具有消极影响;在员工感知组织干预措施中,除组织沟通感知对它们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明显外,员工参与感知与员工培训感知皆对它们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4.
本文主要讨论“恶法亦法”这一法哲学观点的支持论点和反驳论点。“恶法亦法”观点主要来源于苏格拉底的申辩、哈特的“法律与道德相分离学说”、拉兹的实践哲学理论上的道德与法律的分离。“恶法亦法”面对的挑战主要是自然法学派的法律需要符合社会道德和理想;在我国“恶法亦法”面对的是中国社会的“常情”、“常理”的挑战。“恶法亦法”的最终问题是哈特提出的恶法是法但是我们不一定需要遵守,本文最后讨论这种论点的哲学根据。  相似文献   
95.
汤发良  阳林 《软科学》2011,(10):46-50
以旅游服务业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对236位有过旅游经历的顾客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服务企业的管理沟通对顾客感知心理契约违背存在正向影响;服务公正性对顾客感知交易型心理契约违背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对关系型心理契约违背具有正向影响;服务营销管理实践活动对顾客感知服务企业心理契约违背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96.
张承媛 《科教文汇》2013,(19):180-180,182
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的引领者,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扮演着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双重角色。本文对高校辅导员心理契约的破坏情况进行实证研究,进而提出如何利用管理环节来合理构建辅导员心理契约,建立起有利于辅导员个人发展的新型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97.
心理契约一直是组织行为研究的热门话题,心理契约的违背会对企业员工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学者们开始把心理契约这一概念引入到营销情境,认为心理契约在营销情境下同样存在。通过实证分析探讨心理契约违背对顾客抱怨行为的影响,并针对服务性企业提出相应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98.
员工和组织之间存在着心理契约,组织介绍、处事方式、企业文化等方面使员工的期望不能满足会造成员工心理契约违背。积极提出意见、开始抱怨、消极待毙、退出组织是员工心理契约违背的一般表征。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客观公正区别对待建立申诉机制等方面的措施是预防心理契约违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9.
心理契约是存在于员工与企业之间的隐性契约,却发挥着有形契约的影响。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和员工对自身权益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员工感到其心理契约并未得到履行或充分履行,导致心理契约破裂与违背现象的发生,从而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挑战。对该现象进行分析研究,为企业与员工达成并维持一份动态平衡的心理契约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0.
高校教师的心理契约违背根源于其特有的心理契约期望源。文章从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特征入手,分析了高校教师心理契约期望源、心理契约违背的过程,进而对高校教师心理契约违背规避机制作了探析,以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高校与教师的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