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教育   30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21.
苏州古典园林以其小巧精美、构思新奇著称于世,形成自为体系的独特文化景观,仿佛是美文短致,令人爱不释手,叹为观止。然而掩卷长思,这种园林文化形成原因,实质上有一种特有的因素夹杂在其中,即封建社会文人失意退隐、消极避世、独善其身的阴影,从而形成一种园林退隐文化,引起我们对这种文化现象及影响的反思。  相似文献   
22.
孔子的入仕与退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在入仕方面既热衷进取,又坚持原则;他的退隐是有条件的,但这不排除他在内心深处怀有遗世情怀;孔子还用无可无不可的态度来对待进与退的矛盾,在立身处世方面显示了高度的智慧,表现了一种积极进取而又通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23.
退隐江湖     
杨雨崎 《新读写》2009,(3):61-61
看着她忙忙碌碌、走南闯北的苍老身影,我终于理解了,外婆不同于别的老妇人,她是个女强人,或许她曾经是为了生存,为了儿女而拼命,可自从儿女们独立后,她开始要为自己而活,她也有自己的春天啊!  相似文献   
24.
元散曲中表现的最主要的内在思想感情就是愤世、警世,厌世、避世,超世、玩世三个层面.元曲中与这三个层面相对应的是讥时叹世、退隐闲居、自足自乐这样三种题材纬度,这三个纬度三位一体、共同作用,立体地表现元散曲的主体情感.这三种题材纬度中讥时叹世主要揭示愤世警世这一情感层面,其作用是说明厌世避世与超世玩世之所以产生的前提,而退隐闲居主要揭示厌世避世这一情感层面,其作用是说明由愤世警世向超世玩世过渡的过程,至于自足自乐则主要揭示超世玩世这一情感层面,其作用是说明愤世警世的功利目的无法实现而导致了厌世避世甚而超世玩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5.
苏轼创作于黄州时期的词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运用显与隐、实与虚、明与暗的艺术结构法.不仅表现了一种不怕眼前风雨、超然旷达的乐观精神.而且表达了企望超脱政治风雨,退避政治、退避社会.退隐江湖、归隐田园的出世思想。这种思想构成了苏轼一生中挥之不去内心情结。  相似文献   
26.
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载体,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其艺术形式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演变,无论是在艺术精神,还是绘画语言,以及表现形式方面,都已经远远超越了山水画本身的艺术样式,成为中国文人人生哲学的传神写照。  相似文献   
27.
西汉后期士林中出现了“朝隐”与“退隐”现象,通过对焦延寿和扬雄两个个案的分析,可知隐逸之风导致了西汉后期学的新变,如抒情本体回归,语言上趋于通俗化等。  相似文献   
28.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往往被中国封建士子奉为人生圭臬加以践行,王昌龄亦不例外。诗人的一生,常处在仕与隐的两难抉择中摇摆不定。他割舍不下仕途、官位带来的世俗享乐,又畏惧官场的险恶,向往泉林的恬澹悠游,便只好以隐忍求宽宥,以变通求转机,走一条“心隐身仕”之路。  相似文献   
29.
笔者认为,《大人赋》是司马相如仕进与退隐,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流露。从司马迁以来,人们持有的“为讽反劝”之说,值得商榷。本文试从《大人赋》文本、司马相如的人生遭遇、当时的社会环境等多个角度来探讨。  相似文献   
30.
"文革"期间,有大批的旧有词语趋于或已退出现实的使用,文章按人物称谓类、事物称名类和动作行为类分别对这一情况进行了考察,并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