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563篇
科学研究   32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8篇
综合类   17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3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教育券自在中国实践以来,理论界和实践界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湖北监利变法"、长兴教育券等实践表明,我国教育券的实践在变通,即偏离原初意义上的"弗里德曼"式教育券,日益走向以"教育公平、社会效益、政治价值"为目标导向的变通发展道路。其"本土化"变通主要体现在扶持薄弱学校、资助贫困家庭学生以及支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等方面。  相似文献   
82.
结合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发散思维的多端性训练、变理训练和独特性训练,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进一步扩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83.
乡村中学缺乏相应的学语言的环境,学生怕听、说英语,教师要特意在课堂上安排多种多样的口头练习活动,让各层次的学生都参与进去。如,通过唱英文歌曲、朗读诗歌、课文、听录音带等,让学生逐渐过度到新课;巧设课堂小游戏或小比赛。在学完课文新内容之后,适当设计一些新颖巧妙的小题目,以游戏或比赛的形式调动学生复习巩固新知识的积极性。这些活动占用时间不多,  相似文献   
84.
作为西方古典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罗马文化,在继承吸收希腊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逐渐形成质朴务实、融会变通、统一综合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85.
提问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目的要求,以提问的方式,通过师生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行为和方式.有效而恰当地提问是师生交流的桥梁,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调节教学进程;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促进教学和谐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相似文献   
86.
关于不安抗辩权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不安抗辩权是我国合同法确立的一项新的重要的合同履行制度,目的在于防止合同纠纷、合同欺诈保护先履行方向的合法权益。本文着重对不安抗辩权发生的条件、权利行使的限制、“经营状况严重恶化”、“适当担保”、“合理期限”以及预期违约制度等重要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7.
翻译实际上就是跨文化信息的语际转换 ,是再现源语信息和思想内容的过程。所以 ,在语际转换的实践中 ,就必然要传播源语所体现的文化信息。语言符号所承载的文化信息量越大 ,语际转换时所遇到的障碍就大 ,对语际转换的制约也越大。本文从语际转换的本质、文化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和文化信息的类别划分、文化信息对语际转换的制约层次等角度谈了相关认识 ,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可资借鉴的变通手段  相似文献   
88.
本文拟从五个方面结合8道例题阐述如何利用a、v、s间的内在联系,磨练学生洞察力,训练思维变通能力。  相似文献   
89.
《太原大学学报》2020,(6):50-58
2019年张扣扣复仇杀人案引起社会普遍关注,舆论透露出长期存在的一种复仇观念,即中国传统法律和伦理似乎对复仇持一味的宽容和支持态度。这种认识有失偏颇。事实上,不仅中国传统国家法从先秦时期就明确禁止私相仇斗,伦理中对复仇亦有丰富的限制因素。从复仇最为契合的"义"观念出发,既应看到"义"对复仇行为的肯定,也不能忽视"义"从动机、对象、手段、地域、程序、范围、决策者等多个角度对复仇的限制和界定。唯有全面认识复仇中的"义",才有利于法义并举,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90.
苏东坡的这篇脍炙人口的赋,自古以来一直为人称道。究其缘由,各有种种共情的叹息与赞赏。苏东坡缘何如此超脱旷达,笔者从作者、作品、世界、读者文学四要素着笔,探究苏东坡思想的精髓和思想来源的因由,而探究的过程是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把握和研究的重点——让学生自由阅读、指导适当、理论基础、实践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