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7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1.
综述了线粒体的结构功能及心肌细胞凋亡过程与线粒体的密切关系,探讨其参与运动诱导心肌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线粒体在心肌细胞凋亡中起关键的作用,细胞凋亡过程中许多重要事件的发生都与线粒体密切相关,包括线粒体通透转变孔道(mPTP)的开放、线粒体膜电位(△Ψm)的丧失、线粒体内外膜间隙促凋亡蛋白的释放、细胞内氧化还原状态的改变、Ca2+超载、Bcl-2家族促进和抑制凋亡蛋白的参与等.  相似文献   
12.
陈超 《科教文汇》2010,(29):71-71,79
钱穆先生作为国学大师,其学术达到了古人所谓的"圆而神"的境界。他的作品《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通过叙述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政治制度的得失,显示出其对历史理解的"通透",对后世学者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3.
在中外古今的陶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表现通透之美的作品,但却鲜见对此作深入论述,笔者不吝浅陋,尝试对其进行分析探讨。本文首先结合人们所熟知的事物来阐释通透之美,接着探讨通透美与民族审美心理的关系,最后从空间、虚实、装饰、光影四个方面作进一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新儒学未能充分地认识到“内圣”与“外王”在古代与现代呈现不同的结构形式,以致于未能看清这一结构由古代向现代转化的关键所在。在当代市场经济社会中,“内圣”与“外王”的通透之处在社会的第三域,即公共领域。在我国,只有加强公共领域的建构,才能使得“内圣”与“外王”的关系发生结构性的改变,使得二者形成相互通透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唐金龙 《初中生》2015,(8):10-11
看过许多楼盘的销售广告.有务实的,就是干脆写多少平方米,南北通透,还有就是带什么赠什么的,干巴巴的.另外一种就是矫情呻吟的,比如: 我有我的生活主张;我有我的生活高度;生活主流,上层之家. 有怎样的理想,就有怎样的追求;有怎样的追求,就有怎样的品质;有怎样的品质,就有怎样的生活.  相似文献   
16.
简要叙述了在应试教育影响下语文教学失真的现象后,着重从学生的内需角度,阐述了以问题为出发点,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本真”;从文本的通透解读角度,阐述了以空白处为切入点,让语文教学回归“社会本真”;从文本的“命脉”梳理角度,阐述了以核心为着力点,让语文教学回归“精神本真”。且在每部分的论述中,分别以现实教学中案例为依据。最后得出真正回归本真的语文教学,在应试上也胜人一筹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衡量一个作家语言特色的标志就是看他的修辞使用水平,而最能体现修辞的则是看他的比喻句.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她的比喻巧而有味道,不落俗套.她的比喻句是她的亮丽所在,且有一种通透之感,读时需要人回味才能体会其意境.她观察精准、思维活跃、想象奇特,乃至生活趣味、人生态度都以其独特的一种精妙绝伦方式展现出来,令人拍案叫绝,犹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能把平平的文势带动得摇曳生委,让读者过目难忘.通过探析她生花妙笔的比喻,把她生动曼妙的比喻当做我们学习的活教材.  相似文献   
18.
衡量一个作家语言特色的标志就是看他的修辞使用水平,而最能体现修辞的则是看他的比喻句。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她的比喻巧而有味道,不落俗套。她的比喻句是她的亮丽所在,且有一种通透之感,读时需要人回味才能体会其意境。她观察精准、思维活跃、想象奇特,乃至生活趣味、人生态度都以其独特的一种精妙绝伦方式展现出来,令人拍案叫绝,犹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能把平平的文势带动得摇曳生姿,让读者过目难忘。通过探析她生花妙笔的比喻,把她生动曼妙的比喻当做我们学习的活教材。  相似文献   
19.
20.
“通”和“透”在唐以前分别是两个单音节词,到中唐时才作为并列短语“通透”出现在文献中,晚唐趋向成词,宋使用的频率加大,宋以后得到了发展.从短语的粘合到词汇化的过程中有语音、语义上的契机.运用词汇化的理论,历时性考察和梳理“通透”一词的历史演变及词汇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