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69篇
科学研究   8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唐代人们的审美文化意识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对形式美的大张其帜之后,达到了形意融合、一片天然化机的“神”的层位,而到了宋代,超越甚至否定形似,重在表现主体脱略凡庸、高远淡泊之情怀的“”则逐渐成为最重要的审美范畴,及至元人则将高扬主体情志之“”的内涵发展到了极致。本文揭示了唐宋之际由“神”到“”的审美文化意识的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72.
校园文化既要在校园有显性标志,又要有师生表现的隐性内涵,有浓郁、向上的文化“味道”,有文明的体现、价值的彰显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西宁市总寨镇夫小学从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努力,育文雅学生,做儒雅教师,创雅校园,用心做心中有人的教育,力求让乡村学生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73.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所推崇的学“轻”风格在古今中外的学艺术作品中普遍存在。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躲避沉重和困苦,往往在学艺术中凭借智慧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寻求一种摆脱,于是“轻”风格的作品便应运而生并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74.
周书》本名《周书》,称今名始于东汉,而非晋代。《周书》本为先秦古籍,并非出自汲冢。本书各篇篇名之末原来没有“解”字,我们引用时,应该去掉“解”字。本书卷《大匡》当是《文匡》之误。  相似文献   
75.
周书》中的《武寤》篇是歌颂武王伐纣事迹的《大武》乐辞的第二乐章“再成而灭商”,即《宿夜》。《武寤》是诗歌,描写的是武王伐纣前夕的情景,与《书传》记载的《宿夜》的内容相同,而且《武寤》全诗18句72字,比现在已经确定的《大武》各乐章的字句都多,与《宿夜》在《大武》中的重要地位相当。  相似文献   
76.
在周代,尤其是西周,天子既应该按家庭行辈制度对父亲的兄长称“伯父”,又要按职官礼制对于二位方伯称“伯父”;既应该按家庭行辈制度对父亲的弟弟称“叔父”,又要该按职官礼制对各位州伯称“叔父”。由此也可见,《周书.本典解》成王称周公为“伯父”是没有问题的。  相似文献   
77.
姜广振 《湘南学院学报》2004,25(6):44-46,57
由于魏晋玄学尤其是郭象玄学的影响,郭璞的游仙诗明显呈现三方面变化:以隐情结为主旨,超现实色彩日益削弱;浓郁的山水情怀,对山水诗的形成起到重大促进作用;诗中充满丰富的思想感情,形成不伤自然之道的艳风格。  相似文献   
78.
”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一个很重要的范畴。“”是一种人生态度与艺术审美的自由创造,而“”在中国画的形式审美取向上则主要体现在于对程式化的画法之出或超越,脱略规矩方圆,超越一般的艺术表现程式,进入一种审美创造上的自由天地。“”虽然最终发展成为中国画的至高品格和绘画美学的一种境界追求,但由于不同时代的审美思想变迁,“”的审美批评话语在各个时代中的美学内涵也随之发生不同程度上的变化或侧重,具有一种历史性衍化迁替的话语特征。同时,“”的表征形态不是惟一的。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重新梳理研究的,厘清这种审美思想衍化的时代特征与历史规律,对于我们思考当代中国画的发展是有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79.
追梦     
<正>什么是奔跑?也许奔跑就是对梦想的追逐吧。小S是一所省重点中学里一个不善于长跑的"长跑特长生"。他没有值得骄傲的学习成绩,也没有  相似文献   
80.
曲未央     
殷佳 《同学少年》2008,(11):38-38
胡琴咿呀响个不停,一个寂寞的手势,一杯没有喝完的茶,落幕前轻灵动的水袖,舞台上迷离妩媚的浅笑,散落着艺人的悲喜哀愁。凝眉,低头,转身,曲终人散。叹息在人走茶凉后袅袅升起,淡色茶水里映衬的那张花脸,疏离却不失温和。她站在舞台中央,还留恋着方才观众的阵阵喝彩,绝美的身影在一浪接一浪的掌声中愈显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