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0篇
教育   90篇
科学研究   7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华裔美国诗人李力扬的思想和创作理念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力扬是美国当代著名华裔诗人,他的诗歌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都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李力扬的诗歌创作主题和艺术手法深受中国文化及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时李力扬的思想及创作理念受到神秘主义思想及东西方泛神论及现代科学的影响;具体来说,李力扬的思想受中国道教、美国超验主义及西方基督教的影响。李力扬在诗中通过描写痛苦曲折的移民经历和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来表现世界的逻各斯,规律和道。  相似文献   
62.
道与逻各斯分别是中西文化传统中具有再生性的核心概念和范畴,它们都对各自的文化、哲学、思想、社会以及文艺学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比较分析它们的同与异,寻找它们各自的本源性内质,挖掘它们各自深藏的思想资源,探讨二者的互补给中西文化所带来的发展启示,确实是个有趣的话题。  相似文献   
63.
摹仿说从哪里滥觞,如何发展、演变乃至定型,即摹仿说的“原型”形态揭秘问题,从“五四”以来一直较少有人作专题考察。然而,无人考察并不等于它不存在。事实上,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至今仍阻遏并困扰着世纪之交的人们对于中西文论能否对话,有没有融合的可能性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64.
现代性亦以成为世界历史性概念,现代性话语的“共识”是在价值规律普遍性基础上的约定。然而,一个传统话语在场的显暴力时代逐步走向话语“退场”的隐暴力时代。话语程式的反常扰乱了语言考古学家,但映现了现代人类物质活动和精神竭虑的“智”相。作为历史存在的中介,话语重新编排了人类的生存结构,“集体性失语”演绎了人类精神挥之不去的“难言”之隐。  相似文献   
65.
逻各斯的角度,马克思分析了财富的逻辑和人的逻辑的关系,发现财富的演变是从单纯财富的逻辑向人的逻辑转化的过程。要理解这一过程,就必须超越知性,进入存在论领域。从存在论角度研究财富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66.
一切皆流是赫拉克利特哲学的主要观点之一,与他的本体论即永恒的活火及逻各斯学说紧密相连。一切皆流不仅意味着可见之物处于永恒的流变之中,也意味着不可见之物,如概念、名称以及事物的本质同样不断地生成和消逝;他的本体论是一种自然主义的宇宙论,而不是道德形而上学的世界观。这些观点有可能会导致对意义世界的确定性的摧毁,从而含有虚无主义的倾向。  相似文献   
67.
齐丽霞 《文教资料》2013,(16):14-15,34
《他们的眼望上苍》是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著名女作家赫斯顿的一部经典力作,享有很高的赞誉。小说通过主人公的三次婚姻,揭露了美国社会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和白人至上论,展现出主人公在面对来自性别、阶级、种族的迫害时,敢于大胆地反抗,追寻自由,获得自身成长的过程,强烈震撼了西方传统意识形态的基石———逻各斯中心主义,颠覆了男与女,白与黑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68.
笔者运用解构主义的理论全面解读《野草在歌唱》,通过对作品中"二元对立"的传统哲学的解构,分析出作品表达了消除一切种族、性别和社会等级,对立双方和平共处,最终走向所有文化和谐共处、全人类平等的自由民主社会的理想。  相似文献   
69.
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看古希腊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眼点在于:通过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考察来阐述其美学思想进而指出古希腊的美学特征.作者指出:古希腊哲学的一个总的倾向在于把一切有待解释的对象都归结为只有理性才可把握的本原,从而形成一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哲学传统.而古希腊美学亦植根于其哲学,用哲学的方法论考察美学亦即用思辨或科学的方法追求真与善的统一是其重要的美学特征,进而作者强调:正是缘于此,古希腊美学与哲学、伦理学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70.
人创造了语言,开始是具体的、诗性的,而后发生“诗让位于哲学”,这就开始了向“逻各斯词语中心”的递归。语。日渐抽象化、梯级化,形成了语言逻辑的铁链和牢房。从康德开始的“理性”(对逻辑知性)批判,在当代西方则深化为“语言”批判。“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救”,只有以感性具体的诗性言说来拯救。由此,在“哲学向诗的回归”中,对诗性语言的研究在当代西方成为一门显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